豫北“根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2009年4月21日~24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文化”调研组一行七人由赵保佑副院长任组长,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任副组长,组员有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李立新,历史与考古所姓氏文化与河洛文化研究室主任陈建魁,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以及历史与考古所李晓燕、李玲玲,对豫北濮阳、安阳、鹤壁三市的濮阳县、范县、南乐县,安阳县、汤阴县,淇县,以“根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4月21日上午10点半,调研组来到龙乡濮阳,濮阳市委统战部崔副部长一行已在濮阳高速公路出口处迎候。随后首先参观了戚城遗址,戚城是春秋卫国的重要城邑和各国诸侯会盟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墙、会盟台和裴里岗、仰韶、龙山文化叠压层。2008年发掘的两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探沟仍然保留着,公园里设有闻名遐迩的西水坡遗址蚌塑龙虎图的古墓葬复原展厅,其中的龙图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由此被誉为“中华龙乡”。园内的建筑和植被再现了“桑间濮上”、“郑卫之音”的历史图卷。在历史上被黄河屡次淹没的黄泛区,戚城是濮阳少见的保存有古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在我们参观戚城的时候,园内正好展览着起源于濮阳的成语故事,还真不少,比如坐怀不乱、大义灭亲、退避三舍、名正言顺、好鹤失国、靡靡之音、心不在焉、望河兴叹、螳臂当车等等,没想到原来耳熟能详经常使用的这些成语,就起源于濮阳这个地方。
下午到濮阳县参观了帝舜宫和挥公陵。古书上说帝舜生于姚墟,迁于负夏,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贩于顿丘。据著名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考证,姚墟位于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负夏即蝦丘,位于濮阳县东南9公里五星乡固堆村;历山在濮阳县东南13公里的胡状乡杨岗上村;雷泽位于濮阳县西南2公里新习乡、城关镇、五星乡交界处,现名雷龙潭;河滨在濮阳县黄河故道北;顿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南。这些地方大都有史志记载、碑刻遗存、帝舜庙和帝舜传说。另据考证,帝舜后裔多达100多姓,目前被世界认可的有10大姓氏,即:姚、陈、胡、袁、田、车、陆、王、孙、虞。
舜裔宗亲拥有成熟的组织“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世界舜裔宗亲联系的纽带和交流的平台,定期召开国际大会,共拜舜祖。为方便与世界舜裔组织的交流,2001年濮阳市成立了“濮阳海外舜裔联谊会”。为纪念帝舜,弘扬其美德,迎接2006年世舜联第19届国际大会的召开,濮阳市斥巨资在帝舜早期活动地雷泽区域,今濮阳县千亩森林公园东南,筹建了帝舜宫,占地300余亩,是一处气势恢宏的仿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建筑,包括金水河、玉带桥、华表、卧碑、宫墙、大门角殿、大殿等等。帝舜宫大殿规制宏大,走进大殿,让人忽感渺小,处处需要仰视,顿生敬畏之情,内供帝舜坐像,像旁殿柱上悬一幅长联曰:“诞姚墟,耕历山,制器河滨,渔雷泽,贩顿丘,就时负夏,熏陶一代,明君彪万世;睦邦祖,倡明德,奉行孝道,继唐尧,传大禹,推举恺元,开创九州,伟业励千秋。”全面概括了帝舜一生的行状和事功,大殿配长联,相得益彰。帝舜宫风景优美,建筑华丽,不仅是帝舜后裔瞻仰祭拜始祖之所,也是一般群众接受舜德熏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挥公为青阳之子,与帝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因发明弓箭而被赐张姓。挥公和颛顼在一起,颛顼和帝丘在一起,而帝丘就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传为颛顼古都。《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记载卫迁于帝丘,《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汉书•地理志》:“濮阳,古帝丘,颛顼墟,春秋时为卫都。”濮阳是挥公成长、生活和得姓的地方,为弘扬姓氏文化,为海内外张姓宗亲提供一个寻根谒祖的场所,当地政府筹资于1998年开工修建了张挥陵园,完成了挥公大殿、挥公雕像、挥公墓等项目,成为集寻根祭祖、休闲娱乐、生态园林为一体的森林公园。挥公大殿门柱上的一副对联曰:“始制弓矢功勋卓著传千古;钦赐姓张苗裔繁昌遍五洲”,颂扬了张姓这一中华第三大姓始祖的创制发明与得姓之功。挥公园和舜帝宫紧紧毗邻,成为濮阳市一个旅游亮点。
21日下午参观之后,在濮阳县委办公大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濮阳海外舜裔联谊会袁会长、濮阳县张姓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恩、濮阳县人大副主任翟伟等先生。濮阳的张姓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1994年6月和1995年3月两次召开学术研讨会,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宣传,使张姓起源于濮阳的观点已得到海内外张姓宗亲的认可;二是促成了濮阳张姓文化研究会和世界张氏总会的成立;三是促成第二届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在濮阳召开,与会海内外张氏宗亲多达1500人,盛况空前;四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传播友谊,宣传了濮阳;五是促成了张氏文化的基础建设,建成挥公园,为全球张姓宗亲提供了寻根谒祖的去处。而濮阳开发张姓文化至今已15个年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直接的经济回报几乎等于零,这是令濮阳的张姓文化研究者和开发者们感到困惑和不安的。另外让他们苦恼的是,河北清河这两年也加大了张姓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不仅投入上亿元搞硬件建设,还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今年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将在河北清河举行,大有赶上并超过濮阳的势头,虽然河北清河只是张姓的著名郡望地,但是清河的研究和宣传却否认了濮阳的祖根地地位,企图把起源地和郡望地全部归为己有。
关于帝舜,濮阳作了如下工作:一是1998年组织省市专家对帝舜故里在濮阳进行了初步研讨,并出版了《帝舜故里》一书;二是于2001年成立了“濮阳海外舜裔联谊会”;三是由濮阳市人民政府主办,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帝舜文化研讨会,在学术界确认了帝舜故里在濮阳的结论;四是兴建了帝舜宫一期工程,使帝舜宫成为舜裔祖庭的标志;五是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世舜联第19届国际大会。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帝舜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巨大,直接收益微乎其微,只赚吆喝不见进账。
濮阳地处历史上黄河泛滥区,很多历史遗迹都被深埋于地下,传说时代人物的遗存更是如此,濮阳能在没有确切物证的情况下,把挥公和帝舜的文章做得这样有声有色,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张姓世界性的恳亲大会和舜裔世界大会开过之后该怎么办?挥公园和帝舜宫落成形成景观之后,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河北清河和我们争夺祖根地该怎么应对?这些都是濮阳下一步根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应关注的问题。
22日上午驱车到范县,参观高马头乡老范庄范姓始祖范武子陵园和范武子纪念小学。范姓乃黄帝直系后裔,在尧为伊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省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范氏授姓之祖范武子(约前660~前583),曾平定周王室之乱,周定王享以诸侯之礼。任晋国中军元帅并加太傅之号,主国政,封地在豫鲁交界处的范县,并以封邑为姓。范武子去世后,自范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城门同时出殡,高码头乡老范庄为范氏始祖范武子四处墓葬地之一。老范庄目前为范姓后人聚居地之一,周围几个村子聚居了数万范姓宗亲。范武子陵园坐落在一片麦田之中,一尊汉白玉的范武子公塑像高高屹立于祭台之中、墓冢之前,祥和睿智、庄重肃穆的面容栩栩如生,范武子陵园成为全球范姓后人祭奠祖先的场所。在范武子陵园东南不远的麦田中有四块明朝御赐奉天诰命碑,碑体仍深埋于黄土之中,仅有雕琢精细的碑首露出地面,显现着当年此处范氏墓园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据随行的范氏宗亲和周围村民讲,范武子陵墓位于此处并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只是口耳相传而已,但是由于老范庄周围区域聚居着大批范姓族人,此处的古墓冢长期以来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就把这里认定为范武子陵墓。参观完陵园,我们又前往范武子纪念小学。范武子纪念小学是由“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范止安先生2003年捐资38万元,市政府投资10万元兴建的,窗明几净的校舍,活泼可爱的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画卷,凝聚着范止安先生和范氏宗亲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浓浓的乡情祖谊。
参观之后在范县县委县政府会议室座谈,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范黎明,范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海经,以及县政协文史委、县志办、县安检局、老范庄村委等相关同志参加了座谈。范姓近几年的研究工作和寻根联谊取得了较大成就,并且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成绩和经验有:一是成立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范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2002年成立范县范氏文化研究会,对范姓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证,使范县作为范姓起源地的观点得到了各地范氏宗亲的共同认可。二是深入开展寻根联谊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2005年5月26日,成功举办“范氏宗亲联谊会暨范姓始祖范武子受姓2600年纪念大会”。从2005年后,范氏宗亲的寻根活动每年不断。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10月15日,台湾范氏宗亲代表团80余人到范县范氏陵园进行祭祖活动。三是开展广泛的招商引资和宗亲捐资工作。目前已有五、六个企业与当地达成投资协议。另外范黎明先生从2006年至今每年两次为范县一中、范止安希望小学捐资助学,并经常组织名人字画义卖活动,资助当地学生。目前,在范姓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关于范姓起源与范姓文化的权威研究不够;二是资金不足,主要靠县政府拨款,难以扩大研究范围和规模;三是开发时间晚,经验不足,在招商引资上,自身发布信息不足,并且与外来的寻根宗亲沟通和联系较少,未能抓住机会。
针对目前范姓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张新斌副组长做了简单的总结。他认为范姓的开发利用中最值得肯定的经验是抓住了关键人物,组织了重要活动。抓住关键人物如范止安、范黎明,推动了范氏文化的研究,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举办首届世界范氏宗亲大会,对以后寻根认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建议范县对范姓的研究开发工作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从文献、考古资料、传说三个方面对范姓起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提供切实可信的权威论证;二是加强对范武子陵园明代墓碑的开发和保护,力争获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三是继续抓住关键人物,抓住关键机会,促进寻根联谊活动的深入,提高范县的知名度;四是要有目标有规划,走出海外,加强对外宣传和联谊,扩大城市影响,推动范氏研究的进一步开发。最后,赵保佑组长提出,要充分利用宗亲网站,引起世界范姓宗亲的广泛关注,加强与海外范姓宗亲名人的联系,提高范县和范姓的影响力。
22日下午从范县到南乐县,5点半到达,南乐县委常委、统战部黄部长陪同参观仓颉陵遗址。仓颉陵遗址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仓颉庙和仓颉陵,保存有藏甲楼、故宅井及部分历朝石刻、碑刻等文物。仓颉相传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首创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记事的历史,被后人尊为“字圣”。南乐县仓颉墓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庙中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古代石刻、碑刻,如北宋名相寇准在宋朝与契丹澶渊之盟后专程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的联语;元代延祐年间“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残碑碑文,明代阴线白描仓颉像石刻,等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仓颉庙屡遭劫难,但屡毁屡建,“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石镰等物,经过专家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因此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仰韶和龙山时期的器物。古遗址的发掘,增加了仓颉墓的可信度,使南乐仓颉陵墓身价倍增。1994年南乐县开始着手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庙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主要修复的建筑有万古一人殿、仰圣门、碑亭、朝天门、六书殿、字圣坊、造书台、碑林。
在濮阳市我们到濮阳县、范县和南乐县,考察了颛顼、挥公、帝舜和仓颉遗存,颛顼和帝舜大约仍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的石斧石锤,挥公发明了弓箭,仓颉发明了文字,用这样一段话总结濮阳的远古文明再恰当不过: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的增加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的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的扩张了人类的智慧。濮阳市,无愧于“中华龙乡”这一盛名,“龙之传人”的中华民族在这里扎下坚固的文化之根,并繁蘖出参天的文明之树。
22日晚赶到安阳,下榻于新大地酒店,与我院林宪斋书记和喻新安副院长带队的社科院经济运行情况调研组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宾馆。23日上午,首先前往安阳市老城东南营街参观韩王庙、昼锦堂。韩王庙是北宋时期为纪念名相韩琦而建立的祠堂。祠堂内千年古柏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的碑刻石碣清晰地展现着丞相韩琦当年的丰功伟绩。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共有大门、仪门,东、西厢房和正殿六座建筑,其正殿始建于北宋,金代毁于兵火,元代大德二年重建,清代虽有维修,但元代的梁架结构未动。现存元代建筑悬山正殿三间,清代维修硬山顶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仪门及大门各一座。该庙西厢房内现保存着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墓志24通(块),其中韩琦撰文书写的5块,有极高的历史学术与书法艺术价值。特别是“昼锦堂记碑”,现存韩王庙西厢房内,碑高两米,碑文由宋朝文学家、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撰写,宋代书法家、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载丞相韩琦的事迹,此碑立于英宗治平二年,由相州知州赵良规所立,尚书刑部郎中邵必题写碑额,故世称“三绝碑”。碑阴又加有司马光撰文的《北宋韩魏公祠堂记》,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四绝碑”。从韩王庙出来,我们又赶往位于安阳县水冶韩氏墓地,参观梅花碑。梅花碑是韩琦父亲韩国华的神道碑,高数丈,非常雄伟。但遗憾的是,因年久失修,保护不力,碑文有的地方已漫漶不清,急需加强保护。据随行人员说,每年清明和七月初二,前来梅花碑祭拜的韩姓子孙后代数以十万计。
下午在安阳市委市政府新大楼二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旭东,安阳师范学院殷商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郭胜强、刘朴兵以及安阳市统战部原副部长杨彦明、安阳市侨联主席薛红、安阳市台办主任李新明、安阳韩王庙韩氏祠理事会理事长韩淳等。安阳韩姓和韩琦研究近些年取得不少成就,主要工作情况包括:一是加强韩姓和韩琦的学术研究。安阳的韩姓和韩琦文化研究有着比较深厚的基础和研究力量。安阳师范学院有一批学者对韩琦进行专门研究,不仅对韩琦在政治、军事上的作为进行研究,而且还注重细节,对其在文学、医药学等方面的贡献同样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有《韩琦传略》一书。另外《韩琦评传》、《韩琦论略》等专著正在整理编撰中,将会相继出版。二是建立韩琦研究会。目前韩琦研究会已初步成立,但机构和设置还不完善,正在进一步筹建和完善之中。三是广泛开展海外寻根联谊活动。2006年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韩氏恳亲大会在安阳隆重举行。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0余位韩氏宗亲代表朝圣韩王庙,瞻仰韩琦公,拜谒昼锦堂,畅叙亲情,共谋发展,实现了回归故里、寻根问祖的心愿。四是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2004~2005年,为迎接第二届世界韩氏恳亲大会的召开,安阳市对韩王庙、昼锦堂进行了维护和重修。
座谈之后,赶往鹤壁,下榻于鹤壁迎宾馆,和徐喜林书记带队的廉政调研组再次相遇,并同住一个宾馆。
24日到淇县,首先参观纣王墓。纣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墓在河口村北,墓冢高大,上面杂草灌木丛生,其北还有两个小冢,一个是姜皇后墓,另一个是苏妲己墓。据说,以前墓冢的规模非常大,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居民取土,现在的规模已经小了很多,而且,古时冢前曾有“纣王之墓”大碑,不知何时被毁。现在的碑是1987年由周谷城先生题写,1990年竖立的。墓前另外立有六通大石碑,内容包括毛泽东主席对商纣王的评价,郭沫若对帝辛的评价等,皆是为殷姓祖先纣王正名的论述,是纣王帝辛后人2009年3月11日祭祖时所立。
参观完帝辛陵,驱车赶往淇县县城西北14公里山区的林坚出生地,此处又称仙人梯,位于悬崖峭壁之上,下临武公祠水库和淇(县)林(州)公路,主峰海拔365米,崖壁陡峭,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保存有洞穴、古碑、摩崖石刻,并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返回途中又参观了赵国故城,故城的全貌早已无法再现,只剩下被青青麦田覆盖的古老城墙,但从依然高大宽阔的残墙遗存,仍可窥见当年古城的巍巍雄风。
下午在淇县县政府会议室进行了座谈。鹤壁市的姓氏文化、祖根地文化资源大部分源于殷商文化时期。起源于淇县、与殷商有关的姓氏主要有殷、林、卫、康、石5个,现有人口有数千万之众,分布在中国、朝鲜、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地。此次调查的姓氏主要是殷姓和林姓。就殷姓和林姓的开发研究来说,淇县近些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成立姓氏研究会。2009年,淇县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会和殷氏宗亲会。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统研究、挖掘和开发殷商文化及相关的殷氏等姓氏祖根文化,以增强海内外凝聚力,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来淇县寻根、祭祖、投资,让世界了解淇县,让淇县走向世界。二是举行寻根联谊活动。淇县的姓氏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寻根联谊活动相对较少,规模不大。较早的是2006年12月韩国的殷姓宗亲到淇县纣王墓进行的祭拜。2007年,来自台湾地区和朝鲜的60多名林氏后裔,来到淇县仙人梯林坚出生地、摘心台、纣王墓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规模较大的是2009年3月11日举行的殷商王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殉难3055周年正名大典。来自全国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殷姓代表160余人,到淇县参加祭祖大典,并确定每年阴历二月初五为大商帝辛的祭日,每年小祭,五年大祭,在陵园区开展旅游业,为振兴淇县贡献力量。三是深入进行研究和考证。淇县因有帝辛陵,所以作为殷姓起源地已经得到了殷氏宗亲的广泛认可。但林姓起源地的研究目前仍很薄弱,缺乏较为可靠的证据,并且和卫辉市之间长期存在争议,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证。
二、成绩经验
总的来看,在近些年的姓氏文化与寻根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各地市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情况,都在摸索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有一些是带有普遍性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值得在各地推广。
(一)以姓氏研究为依托,打好理论根基
所谓寻根,归根结底是强调“根”所在,寻根祖地的确定是寻根开发工作的基础。邀请专家从理论上对祖根地加以论证,通过学术研讨使祖根地得到国内外宗亲的认可,是开展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吸引海内外宗亲来河南寻根问祖的关键一环,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以濮阳为例,为成功推出“帝舜故里”与“张姓故里”两张品牌,濮阳县成立专门的研究会,并分赴各地走访专家,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古遗址,并举行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出版专著,为濮阳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关键人物为切入点,突破一般性寻根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海外联谊,因此摸清海外宗亲的具体情况,以关键人物为切入点,更容易实现寻根文化与寻根经济的有效结合。以范县寻根资源开发为例,他们找准了范姓寻根中的关键人物,即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范止安。范县政府远见卓识,当得知香港范止安先生欲捐资修建范武子陵园启动工程,范氏宗亲热烈要求召开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时,立即派出主要领导到外地考察,并主持修建范武子陵园,进行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范止安先生于2003年投资38万元,在范武子陵园旁修建了“范武子纪念学校”,2004年捐资16万元,修葺范武子陵墓、雕塑范武子汉白玉雕像,2005年又捐资10万元资助范县人民政府主办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范县的经验说明,找准关键人物,会使寻根资源开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寻根文化为载体,加强统战工作,发展特色旅游
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心态,因此寻根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有特殊意义。濮阳县多次接待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等国外宗亲组织及国内姓氏文化研究组织。同时,又以“张氏祖根”、“帝舜故里”为桥梁和纽带,走出国门,向海外侨胞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濮阳发展取得的成就,广泛接触各地宗亲组织和各界人士,积极开展海外统战工作,不仅促成了世界张氏总会的成立,还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反对台独的宣言,并在世界张氏总会会长、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张晓卿旗下的数家报纸予以刊发,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统战效果。另外,濮阳依托国家级旅游城市的外部环境,将姓氏文化研究和发展与具有寻根特色的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以“寻根”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成为濮阳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利于加速实现姓氏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
三、存在问题
此次调研,发现各地市姓氏文化和寻根资源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阻碍着姓氏研究和寻根活动的深入和发展,需要省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其中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姓氏寻根地方投资巨大而直接收益微乎其微
在姓氏文化研究和寻根活动中,有许多地市投资巨大,但在这些活动中所收获的多是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海内外宗亲在祖根地的直接投资开发几乎为零,所谓引进外资,活动时签订的协议金额规模往往相当庞大,但多是意向性的,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非常稀少。
(二)姓氏名人资源异地争夺情况严重
濮阳张姓有河北张姓来争,南乐仓颉有陕西白水来争,淇县和卫辉有林姓起源地之争。这种异地争夺的情况不仅发生在省内各地之间,而且发生在省际之间;不仅发生在学术领域,也蔓延到学术领域之外,使海内外许多姓氏宗亲到祖地寻根时无所适从,不仅扰乱统战工作,而且影响地方形象,阻碍了地方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三)新建寻根景点开发利用不够
此次调查的几个姓氏的寻根景点,除安阳韩王庙、昼锦堂为历史遗迹外,其他多是为举行大型恳亲活动而修建的寻根文化景观,如挥公陵、帝舜宫、范武子陵园等。寻根活动结束后,这些景点或因经费问题停止修建,或仅作日常维护,无人问津,未能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合理全面的开发利用,使投入修建的大量资金无法获得收益。
(四)与海外宗亲的联系缺乏长效机制
此次调查的濮阳、范县、安阳等地都举办过世界性的恳亲大会,当时会议开得轰轰烈烈,但开完之后便冷寂起来,与海外宗亲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未能起到加深联系,促进进一步了解和合作的作用。
(五)姓氏根文化的研究与宣传还比较薄弱
在姓氏根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方面,做的还不够。如范县作为范姓起源地,虽然得到世界范姓宗亲的认可,但是基础研究工作仍十分薄弱,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范武子墓的位置确定仅依靠民间传说,范姓起源的文献研究与范县有关范姓史志家谱材料的挖掘还很不够,范姓开发比较晚,一旦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免会出现争议。安阳的韩琦与孟州的韩愈在寻根上有矛盾,淇县的殷姓起源与殷纣王研究也非常粗疏。这些争议和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四、对策建议
针对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和各地市姓氏文化和寻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调研组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基础研究与认定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我省根文化资源的基础研究工作应以本省专家为主,省内专家对地方历史问题了解相对深入,资料全面,经过细致研究,先得出可信结论,然后再由国内知名专家予以认定,把省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确定下来,这样会取得较好效果。针对目前姓氏祖地存在的争议问题,我省应尽快成立“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由省社会科学院统一组织专家,对有关姓氏祖根地等学术纷争进行研讨认定,对寻根研究和寻根活动予以规范和指导。
(二)相关文物需要加强保护和维修并对其文化内涵予以进一步挖掘
寻根文化的相关文物不仅是根文化的直接物证,也是海内外宗亲到祖地的寻根目标,是联接海内外宗亲实物纽带。挥公、帝舜的有关遗迹由于黄河的冲积被淹没,需要今后的考古发掘去发现。范县范武子陵的明代碑刻大半深埋于黄土之中,仅有部分碑首露出地面,需要加强保护,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仓颉的文物和相关文献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安阳的韩王庙的昼锦堂、韩氏墓地的梅花碑要进一步修葺保护,特别是梅花碑,体量巨大,碑文保存基本完好,但因为露天放置,碑身正在风化剥之中,亟待修建碑亭,并把碑文拓出予以研究。
(三)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宗亲的联络和联谊
开完世界性的恳亲大会后还应该持续不断的保持与海内外宗亲的联络和联谊,办报刊定期寄送是一个好办法,还要不定期的举办大小不一的活动。海外宗亲到中原寻根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寻根群体以老年人为主体,年轻人很少见。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是在海外华人中老年人的寻根情节更为浓厚,而年轻一代的祖根观念淡漠,这将使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寻根热逐渐冷却,使我省特有的寻根文化和寻根经济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海外宗亲的联谊中要加强对海外年轻一代的宣传和联谊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对新建根文化景点的旅游开发
针对大型恳亲活动而兴建的根文化景点应该将其盘活,充分发挥作用。一是要继续组织相关寻根活动,扩大其影响;二是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其文化内涵,美化周边环境,扩展服务职能,使其不仅是相关姓氏群体的寻根拜祖、游览观光的目的地,也是一般老百姓接受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基地、休闲娱乐的去处;三是把这些景点作为旅游项目,公开招标,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不断推进旅游硬件建设。
(五)进一步促进寻根文化向寻根经济的跨越
1、寻根开发要抓关键人物。商丘宋姓寻根抓住了一个宋良浩,鲁山刘姓寻根抓住了一个刘南辉,潢川黄姓寻根抓住了一个黄如伦,这样的关键人物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经济实力,第二对本姓寻根与投资非常热心。有了这样的关键人物,寻根文化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2、多方争取政府投资。在“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大战略下,地方政府前期有较大投入并且取得显著影响的寻根文化项目,可以积极向省发改委和旅游局等部门申请专项贷款,以维持其持续发展。省相关部门也应该对有一定基础的寻根文化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3、筹建姓氏根文化产业园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地区过剩的产业有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可以通过姓氏文化这个桥梁和媒介,广泛联谊,筹建姓氏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海内外宗亲投资,这方面荥阳的郑氏文化产业园区、温县的温氏文化产业园区都值得借鉴。而且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海外宗亲身上,东南沿海的寻根群体应予以足够重视。
编者按:2009年3月31日,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题写馆名的陈星聚纪念馆落成典礼在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举行,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等出席了典礼并作了热情讲话。次日,“陈星聚学术研讨会”在南街村宾馆会议室召开,来自河南省政协、河南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台湾临颍同乡会、沁阳曹谨研究会、临颍县教体局以及陈星聚后人代表等50余人,济济一堂,探讨陈星聚生前的宏功伟业和身后的深远影响。《黄河文化》本期将提交该次研讨会的三篇论文登录于下,希望在部分展示陈星聚研究现状的同时,也能够为进一步深化陈星聚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李玲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晓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