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20-10-15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5日 23版 理论版)   作者:李太淼   点击量:3029
【字体:

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习近平在多篇讲话和文章中都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时代我们党要践行初心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强宗旨意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校正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地位观。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出现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深入关注和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在阶级阶层群体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在利益需求方面的新期待,及时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关切。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同时,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特别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切实措施高压反腐、厉治“四风”,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时代新环境新条件下,整治“四风”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就“四风”问题而言,虽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了遏制,但并未根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依然突出。就腐败问题而言,虽然我们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产生腐败的土壤、条件还在,反腐败斗争将是长期的。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实际行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着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践行群众路线,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工作方法。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阶层结构、群体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居住结构、需求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上、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总之,要通过改进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社长、二级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5日 23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