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制胜法宝

2020-09-30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30日 14版 理论·学术)   作者:唐金培   点击量:3161
【字体:

1947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经过长途跋涉,冲破重重险阻,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把发动群众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并对如何发动群众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化解了远离后方作战和不适应新环境等难题和挑战,成功实现“站稳脚跟”的战略目标。

加强宣传,唤醒群众的亲切感

在大别山地区开展过军事斗争的4支革命武装力量都先后撤离大别山地区,使不少当地群众遭到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武装的反攻倒算。为彻底摧毁刘邓大军的生存条件,国民党军队又构建了密集的谍报网、公路网和碉堡网,并裹胁当地群众隐蔽山林,制造无人区。那些来不及逃跑的群众因担心刘邓大军撤退后又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报复而变得谨小慎微。

为消除当地群众的顾虑和恐惧,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不辞辛劳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革命形势发展变化和光明前途,并反复说明这次进入大别山区是为了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彻底解放全中国。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宣传教育,特别是当地群众发现刘邓大军中不少指战员就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子弟兵时,亲切感油然而生。经过宣传发动后,不少当地群众积极参军参战,照顾伤病员,仅1947年10月的高山铺战斗前夕,当地群众在短短几天时间就准备好了1000多副担架。

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唤醒群众和发动群众,对初来乍到的刘邓大军来说无疑是首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决定其能不能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重要一环。

严肃军纪,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由于战斗频繁、人员变动较大,部队开展政治教育时间相对较少,到达大别山后又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纪律松弛现象滋生蔓延。针对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等人接连在今新县、光山召开干部会议,约法三章和提出“三不准”:“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拿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不准强迫老百姓当向导,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不准打骂群众。”

正在整顿纪律的当口,指挥部直属警卫团的一位名叫赵桂良的副连长,为解决急需的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擅自撬开一家商店拿了一刀有光纸、几支毛笔及几斤粉条和白糖。虽然物品不多且金额不大,但性质非常恶劣。尽管包括那个店主在内的不少当地群众都为他苦苦求情,但刘伯承、邓小平等人最终还是忍痛下了决心,坚决按军法执行,不仅起到了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而且惊醒了不少当地群众,使他们亲身感觉到刘邓大军是穷苦大众的部队,真是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为进一步密切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还根据大别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了适当修改,并要求从旅、团到连队都设立“纪律检查组”,具体负责部队群众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督促。

铁的纪律是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保证,也是关系到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立足生根的大事。只有每一个指战员严格遵守党规军纪,切实做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才能使群众真正有安全感。

多打胜仗,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要想广泛发动群众,真正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在军事方面必须取得足够的优势,能够给当地群众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和基本的生活条件。

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之初,不仅有超过自己数倍的国民党正规军的“重点清剿”,而且有熟悉当地情况和游击战术的地方武装的不断骚扰。特别是一些“小保队”队员经常打扮成革命军人或群众模样,一度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一开始,不少当地群众对刘邓大军能不能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并没有足够的信心。

对此,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决定化零为整寻机歼敌,通过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配合的方式,同敌人斗智斗勇。仅1947年9月的3次较大战斗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6000余人,解放县城23座。截至10月底,共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民主政权,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清剿”,而且重建和巩固了鄂豫、皖西等革命根据地,大大增强了当地群众对刘邓大军的放心感和信任感。

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就一边开展军事斗争,一边进行土地改革。在发动群众分田地的过程中,邓小平还根据大别山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调整当地的土地改革政策,即在分过田地的巩固区保持原有土地政策不变,在未分田地的游击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提高了各阶层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通过保护私营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恢复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使根据地的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农业生产增加,中小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正是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当地老百姓得到不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刘邓大军和根据地的各级政权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

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作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头等大事。他们不仅要求部队自觉遵守群众纪律,而且身体力行,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每到一地都深入农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所想所需。正是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使刘邓大军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大别山根据地真正站稳了脚跟。

(作者为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30日 14版 理论·学术)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