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法典谱写法治中国实践新篇章

2020-06-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6月29日)   作者:王运慧   点击量:2778
【字体: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此,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之所以冠名以“典”,是因为它条文内容多、调整范围广、立法层次高,具有国家典章的意义。民法典的出台,集中反映了人民意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作为新时代法律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民法典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依法治国道路上的不懈奋进和孜孜以求,必将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跃上更高境界。

民法典像一位从历史中缓缓走来的世纪老人,走过了66年的艰辛历程,凝聚了三代立法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在经历了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未尽的民法制定活动之后,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法典”的编撰开始列入党中央重要工作议程。自此,新中国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开始紧锣密鼓有序推进。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成为民法典编纂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时代呼唤民法典,国家需要民法典,但也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示,民法典这部“盛世华章”才得以走过峥嵘岁月,迎来胜利曙光。

民法自为民之法,它是人们真实生活中行为规范的素描,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民法典共七编1260个条款,每一个条款背后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都在致力于平等保护每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合法权益。从对人的基因、胚胎的保护到出生之后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收养,从结婚、离婚到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再到死亡之后的遗体捐献、财产继承以及死者利益保护等,可以说从生到死,民法典系统关注着人们一生的幸福和安康。同时,民法典的核心要务之一就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确完备的法律规则,因此,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富民强国的保障法。其中,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民事主体制度,创设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类型的财产权,如土地经营权、居住权、以及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并强化了对这些产权的充分保护;民法典在确认市场交易坚持私法自治原则的同时,还对市场主体提出了遵守社会底线伦理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贯穿始终的引领作用,也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隐性表达。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因此它的条文内容既是社会成员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规则,也是司法审判在民事领域必须遵循的总章程。民法典开始实施后,司法审判人员可以减少对民事审判依据选择困惑的问题,对法官公正裁判、实现司法正义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律的生命贵在实施。民法典的制定和出台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进行配套立法、在实践中贯彻适用,在理解中认真遵守直至全民信仰,是一个更加漫长却无比重要的过程。民法典的制定可谓高质量立法的典范,从草案的起草到修改完善,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民法典颁布实施之后,必须继续按照高质量立法的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配套立法,做好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并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民法典条文的具体含义和要求。民法典的法律适用包括民事执法和民事司法,是树立民法典权威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私法精神,处理好公权力与民事权利的关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民事执法和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真正的法典刻在人民心里。要认真、细致、全面、深入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利用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和生动朴实的语言引导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学习并遵守民法典内容,推动民事法律文化细水流深、滋润人心,让拥护、宣传、贯彻、遵守民法典蔚然成风,真正实现“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一部助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作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民法典的颁布,开启了新时代法律制度文明发展的新实践,也必将乘风破浪,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谱写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6月29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