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核心观点汇总
2017-10-16
来源:院科研处
点击量:1935
【字体:大 中 小】
1.党的十八大以来,修武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困难局面,修武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成效凸显,文化旅游亮点纷呈,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修武县生产总值达到124.7亿元,增速达到9.2%,高于焦作市8.3%的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跃居全市各县区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7.1%;规模以上利润总额增速和规模以上利税总额增速均位居焦作六县(市)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50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达到14179元,同比增长7.9%。
2.预计2017年修武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修武蓝皮书指出,2017年修武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建设产业强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力争在强化发展支撑、推动产业攻坚、提升城区品质、旅游二次创业、产业集群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发展动能和增进群众福祉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3.践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导向”六项制度创新成效显著
修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修武县委立足于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着眼于如何做到从严管理干部和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相结合,落脚于解决县域党建如何“纲举目张”问题,逐步探索形成了联系与服务群众制度、解决难题隐患制度、透明决策制度、体现党建元素制度、暖心制度和基层工作群众评议制度的民心导向六项制度。这六项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干部提劲、为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提速”的良好效果。民心导向六项制度,是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内在规律的实践探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并给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带来多方面的思考与启示。
4.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引领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修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修武县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夯实科技基础,助推全县经济发展。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9亿元,增长8.7%,居六县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8.7亿元,增长29.4%,居六县市第一。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43.6%,占市定目标的124%;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09.2亿元,增长15.4%,占市定目标的103%,被授予“全市先进产业集聚区”。科技投入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科技项目投入为支撑的多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2016年,投资2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投资15亿元的龙瑞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10亿元的维科重工智能式移动破碎站项目、投资2亿元的中云通信光纤接收器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成功落户修武县产业集聚区。按照焦作市“1+6”引进人才政策体系,修武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层次人才认定、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6项实施办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5.产业强县建设全面推进,力争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修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修武县突出推进以民心为导向的产业强县建设,持续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三产融合拓展空间广阔,已经具备了在更高层面上加快推进产业强县建设的基础与优势。未来一段时期,修武应突出郑州“势中心”建设,围绕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存量优化与增量升级并重、重点突破与长期转型并举,推进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制造业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链条化特色化发展、三次产业联动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修武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6.发挥“院士经济”带动作用,以“大健康”抢占产业制高点
修武蓝皮书指出,修武凭借自身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发展大健康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修武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确立同旅游相结合,以健康服务业为引领,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同时,充分发挥院士经济品牌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医疗、保健、养生、中医药科研院校等机构合作,打造河南大健康产业的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研发人员集聚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相关的科技制造业,构建完善大健康产业框架,全面提升修武健康产业发展的层次及水平。加快推进健康硅谷、海航健康小镇、青云旅游综合体、七贤文化古镇、中医中药文化园等项目,以做大健康医疗、打造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为重点,着力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宗教文化、养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发展养生经济,争创中医旅游养生示范基地,创建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健康分园,努力把修武建设成为中原养生地核心区。
7.云台山加快提质升级步伐,引领“大旅游”助推大发展
修武蓝皮书指出,云台山景区具备地理与交通条件方便、历史文化文脉厚重、地质地貌独特和山水相容等基础优势,已发展成为集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遗产等荣誉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2016年,云台山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实现游客接待量连续5年高位增长,创下历史新高,实现门票收入4.8亿元,完成税收1亿多元,同比增长10.3%。未来,为避免出现产品同质、利益纠纷、旅游方式固化等问题,云台山景区的发展应跳出传统模式、推行全域旅游,突出文化资源、打造山水品牌,错位发展、优化景点空间布局,加快景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
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新兴业态迅猛发展
修武蓝皮书指出,修武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为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宣传、引领和合作社带头等方式,积极引进优质强筋小麦等新品种,大力推广微生物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主粮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接河南省农经社投资5000万元建立的1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建立了繁育强筋优质小麦基地,该项目是集种子供应、配方施肥到收购为一体的订单农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有效供给;根据本县优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加快以五庆面业为主的面业集群和以大用、伊赛为主的肉品集群建设,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了以云台冰菊为代表的农业产业新亮点,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台创园建设为契机,以云台山游客资源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和以商招商等方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目前已有15家休闲企业入驻修武,拥有云台冰菊基地等28家观光、旅游、休闲、新技术引进推广等现代农业示范点;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现了地区由由单一的自然景观旅游向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的转型升级,同时挖掘与提升景区内旅游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9.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推进,景城融合提升发展品质
修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修武县依托专业规划引领推进景城一体建设,先后聘请国际顶尖产业规划设计公司罗兰贝格为修武设计产业规划,聘请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抓两头、强中间”的景城融合总体工作思路;依托游客消费群体建设旅游服务型城市,始终坚持把群体庞大的游客消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引擎”,针对城市建设滞后和旅游消费不足的“短腿短板”问题,大力完善城镇旅游服务功能;依托旅游主导产业强化城镇产业支撑,立足云台山大的地理空间格局、山乡环境与旅游资源分布特点,构筑“一主两副七支撑”的城镇化产业体系;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景城融合组织保障,成立“景城融合”项目指挥部,出台了修武县五大班子领导分包景城融合项目工作机制,将工作任务项目化,扎实推进保障景城融合战略目标的逐步落实,使全县在推进景城融合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0.聚焦“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大文化”发展
修武蓝皮书指出,修武县具有以云台山景区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水文化资源、以汉献帝禅陵、竹林七贤遗址和韩文公祠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太极文化和孙思邈药王文化为代表的健康养生文化资源等三大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修武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中国超级旅游目的地、中国养生地核心区、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核心,发挥云台山旅游品牌优势,坚持旅游引领,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百亿传统文化及旅游产业集群,带动全县服务业的大发展,修武三大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取得了新进展。未来,修武县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从加强资源整合、确认修武文化资源独特优势,聚焦文化品牌的建设,围绕“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产业培养或引进发展人才,建设郑焦融合先行区,加快郑焦路网建设,参与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等方面着手。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