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科研人员参加中华孔子学会2016年年会

2016-09-30   来源: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点击量:1681
【字体:
  2016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华孔子学会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孔子学会年会(2016)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儒家传统中的共同体理念”为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科研人员代云、袁永飞参加会议并参与小组讨论。
  
  年会开幕仪式上,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分别致辞。王中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儒学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儒学研究从方法和主题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繁荣局面,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人伦观念在儒家经典和历史中的重要性。从学术研究的现实感来说,这意味着儒家传统中的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儒家传统中的家庭观念、社会观念、国家观念和天下观念在现代仍具有宝贵的价值,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思考“何谓美好生活”的问题具有规范作用。
  
  在开幕式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景林在《论孝与仁》中指出,孝和仁是儒家的两个核心题目,孝为德之本,仁全德之名。行孝悌,但要注重公私领域的区分,此外还要将孝悌经由忠恕的途径推扩至于仁。河北大学教授李振纲试图从孔子对待天命、鬼神的态度入手,分析其人文情怀。他认为,孔子借天意以明志、知命义而精进、敬鬼神而远之,这恰恰表现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德性主体意识的崛起,神道设教的宗教意识形态逐渐为人道、人伦、人文关怀所取代。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黄开国比较了廖平的《知圣篇》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由此指出,廖平知圣理论本质上是对春秋公羊学素王改制说的发挥,故而能被康有为运用到自己的政治变革主张中去。
  
  在分组讨论中,学者们就经学史、儒学史上的人伦观念、儒家家庭观念的意义、儒家社会理论的独特性、儒家国家观念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民族国家时代的天下观念等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命题进行研讨,碰撞出大量崭新而深刻的思想火花。
  
  闭幕会报告中,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在《世界秩序中国际法的道德性与权力身影》一文考察了“万国公法”在晚清中国的正当化过程及其限制。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则从儒家伦理的视角来谈国际难民问题,认为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可以关系到能力与责任的区别,在国际问题上也具有普适性。武汉大学教授吴根友在《利玛窦、李贽的交友观及其异同比较》中指出,李贽的交友论虽然来源于儒家,但有突破中国儒家思想与社会主流传统之处——把朋友之伦高举于五伦之首,颠覆了传统人伦秩序,某种程度上更符合现代“陌生人社会”存在更多因相同志趣而凝聚成的小共同体的现实。
  
  闭幕式结束后,大会安排与会学者参观了贵阳孔学堂。
  
  中华孔子学会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同为三大国家级儒学组织,以研究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更注重为年轻学者提供交流机会。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代云供稿)
  
  





 
责任编辑:郭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