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城市国际化提升郑州影响力

2016-09-21   来源:《河南日报》2016年9月21日 11版   作者:刘刚   点击量:1596
【字体: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综合运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它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需要。近年来,郑州的城市总体实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随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新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获批,郑州开放发展的载体平台日益完备。上合组织首脑会议成功召开、博鳌亚洲论坛秋季高峰会议即将举办,也为郑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未来要通过整体功能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的管理和配套的服务等,不断提高郑州的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国际化。国际化产业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支撑。首先,郑州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高成长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国际商贸名城和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其次,郑州要加快航空港区、跨境电商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依托中欧班列、郑州卢森堡双枢纽、跨境电商等构建陆上、空中和网上丝绸之路,打造“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同时,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开放平台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一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外合作专业园区。再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省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在郑落户,同时推动扶持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本土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能力。

    城市形态风貌国际化。建设国际化城市,首先要在城市建设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塑造国际化的城市形态风貌,营造国际化的宜居生活环境。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坚持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规划城市。城市新区和各都市区组团要统一规划、重点打造,老城区也要坚持规划引领、有机更新,形成科学合理、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其次,要推动城市建设向“以建为主、提升品质”转变。对城市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进行精心的美学设计,推进街道和建筑物的绿化、美化、亮化、人文化、信息化,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再次,要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探索城市网格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努力保持市容市貌长期整洁有序,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并通过能源替代、工业企业外迁、河道水系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人文交流合作国际化。人文交流合作是国家间合作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抓住国家有意引导国际性会议活动放到地方举办的有利契机,主动与中央外交和省直外事部门沟通对接,积极支持省内机关单位、协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郑州举办相关国际性、行业性、学术性交流活动,通过承办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和论坛、赛事、展览等,努力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其次,要保护和开发好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个性符号和城市记忆,并通过道路命名、绘画雕塑、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形式和载体,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再次,要积极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要以筹建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为契机,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要全面落实“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优化创新创业和工作生活环境,加大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国际化。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有一系列明确的指标。推进城市国际化,要在承担国际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补齐短板。首先,要提升国际交通通达能力。以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米”字形高铁建设为核心,构建东联西进的陆路通道和贯通全球的空中通道,建设内陆开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通过加密国际和地区航线网络,尽快开通郑州机场落地签,积极争取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国外客商前来考察、投资、洽谈、旅游提供便利条件。其次,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国际标准看齐。高标准谋划国际领事馆区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加强酒店、道路、停车场库、标识标牌、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吸引外国、国际组织、国际行业性协会在郑设立代表处或分支办事机构,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对外交往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更加舒适的环境。再次,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监管模式创新。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管理创新先行区。同时,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建设,提升物流、监管、服务水平,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州学刊》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