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深化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鹤壁隆重召开。
来自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聊城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等3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经济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中国运河网等新闻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出席会议。
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政协河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广智,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迎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河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省文物考古研究会会长孙英民,以及鹤壁市四大班子领导和浚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鹤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莉主持,中共鹤壁市委副书记张然致欢迎词。浚县县长刘青、我院副院长王承哲研究员等先后致辞。王承哲在致辞中指出,河南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浚县是河南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和中国运河文明的重要代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南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及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和研究。按照省政府的安排,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智库,从2017年开始就如何加强河南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如何规划建设河南大运河文化带等建言献策。2019年6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又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立为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重大项目,由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承担。加强河南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高层论坛,浚县在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推进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中承担新的职责,迈出新的步伐,并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新的绚丽篇章。
11月23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主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中国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水利部科技司原副司长蒋超、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喜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河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孙英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原院长李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等专家先后发言。
11月23日下午,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部分浚县段运河及云溪桥、浚县古城、黎阳仓遗址、大伾山摩崖大佛等与运河相关的遗址遗迹。
11月24日上午第一阶段为分组讨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副主编谢光前和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聂好春、洛阳理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扈耕田和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胡其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方雪琴和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李德楠等召集各自小组,分别围绕“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研究”等专题进行热烈讨论。
11月24日上午第二阶段为大会主题发言。这一阶段的大会发言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主持。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山东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薛瑞泽、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所长王文禄、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彦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等专家先后发言。
11月24日上午第三阶段为论坛闭幕式。闭幕式由鹤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忠生主持,三个小组分别汇报各自讨论情况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总结,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金培宣读《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浚县宣言》,鹤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莉致闭幕词。
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建魁、省河洛文化中心副主任李乔,以及夏志峰、田冰、陈习刚、李龙、张玉霞、魏淑民、王建华、师永伟等均提交参会论文,并在各自小组发言。我院中原文化杂志社社长闫德亮研究员以及文献信息中心赵戈、丁晓出席会议。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师永伟为论坛学术论文的收集、编辑等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
(供稿: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唐金培)
摄影、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