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产生动力 困境中寻求转型 ——参加西部

2012年6月10日—11日,西部社科院长联席会议暨“思想库”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全国一共三十五家地方社科院参加了此次会议,我院受主办方邀请,也参加了此次大会,喻新安院长代表我院做了大会重点发言,并主持了其中的一场讨论会。作为社科院的一名新兵,我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对全国社科院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在两天的会议期间,通过一些社科院院长的发言,获取了大量社科院建设、科研转型、成果推介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了当前全国各地方社科院在智库建设上的具体思路和做法,产生了颇多感悟和启发。
一、各地方社科院共同面临的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除了上海、广东、四川(这一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个人感觉他们的情况相对好一些)等少数几个社科院外,大多数地方社科院都面临着类似的危机或者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随着地方党委政府自身决策咨询机构的日益完善,以及党校、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对社科院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这种生存危机尤为明显。本身中西部地方财力有限,再加上人员流失,往往很难形成合力,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没有财力支持,越做不出成果,越没有影响力的成果,就越被边缘化。
(二)都在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长期以来,大家一致认为社科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十年磨一剑”是值得推崇的治学精神。这本身并没有错,而且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加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但是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越来越多的地方社科院认识到,“要想有位必须有为”,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就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去。社科院既要做纯粹的理论研究,但同时更应该走出院门,走向社会,积极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从不少院长的发言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都在经历着明确功能定位、向服务政府决策的转型过程。
(三)都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宁夏院院长不无感慨地说:“最近几年,项目多了,成果多了,但专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有影响力的专家在不断减少”。这种情况基本上反应了当前大多数院的窘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自身能力不足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太快,省委省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队伍培养跟不上;主观上,我们习惯于已有的研究套路不愿意打破,不愿意接触基层社会,更喜欢闭门造车码字出成果,在省委省政府对现实性问题研究成果的强烈需求面前显得能力不足。
(四)都在寻找自身的特色优势。“特”指的是凸显各地方省份的特色,“优”指的是各社科院的优势学科。这一点边疆省份表现的非常突出,他们大多能够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推出一些既可以和国家大战略结合起来,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比如广西社科院、云南社科院加强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等。但对于中西部而言,都在搞区域经济发展,各自的差异性在有些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如何让特色真正“特”,优势真正“优”是大家都正在探索的问题。
二、兄弟社科院在具体做法上一些启示
各个地方社科院在成果转化和办院方略上,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重视成果转化与推介。这一点上,上海、广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研究成果要具有前瞻性,这是成果转化推介的前提。如果没有符合需求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就没有最后的推介转化。广东社科院的说法是“做不到先行,便被边缘化”。因此,他们提出要处理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课题与一般性对策研究课题、基础理论研究、横向课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省委省政府在多变时代越来越急切和高质量的战略性研究需求与社科院与时俱进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已经基本做到了跑在决策之前。另一方面,他们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多渠道转化推介机制的建立,对每一项上报的成果持续追踪,力求获得批示,影响决策,有时候甚至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多次加工再来进行转化。喻院长要求我们“先跟进,再超前”,则表明目前我们还处在跟进阶段,距离先行于省委省政府决策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我院创办《呈阅件》,也是转化推介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这里所说的“品牌”,既包括刊物,也包括项目。刊物方面的品牌意识自不待言,除了办好院刊之外,像上海院,还拥有其他几类影响力较大的刊物以及内刊。仅内刊他们就有《决策咨询专家建言》、《国际问题专报》、《舆情信息专报》、《社会经济问题专报》等,通过这些内刊,拓宽上报渠道,影响决策。项目品牌意识表现在做好一批横向课题,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形成品牌,让地方政府找上门来送项目,广东院在这方面成效显著。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既需要下功夫做好横向课题,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带来更多的项目;还需要将我们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除了服务省委省政府之外,多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包括建立调研基地,设立地方分院、分所,广东院、云南院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
重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社科院系统与高校各有自身的优势,加强二者的合作,有利于优势资源的整合。另外,高校的学术思想虽然务虚一些,但相对来说更前沿、更活跃,加强与高校的交流,既可以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还可以进行一些优势互补的深度合作,产生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个人的一些感受与想法
参会期间,除了认真听会之外,还与其他兄弟院的同行也进行了一些交流。结合我院开展的“两增两提”主题教育活动,我个人也是感触良多。
(一)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理论研究。在这次会上,多个社科院都在强调科研转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或者说个人发展与现实多变性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科研转型基本上已经是全国社科系统的共识,问题在于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段时期以来,我们院也一直在探讨科研转型的问题。从兄弟院的发言来看,科研转型是在现实背景下的被动出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不需要在中间痛苦地挣扎,二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学会“两条腿”走路,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很好的结合起来,略有偏颇也无不可,但绝不可墨守陈规。基础理论是做好应用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积淀,在应用对策研究上也走不长远,因此,必须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应该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服务。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与现实无关的真空学问,倘若一门学问永远是小众范围内的孤芳自赏,这样的学问也不会流传后世。人类智慧的结晶除了滋润心灵,慰藉灵魂之外,还应该能够经世济民,这应该是任何一种学问的最高追求。
(二)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胜任社科院的科研工作,对个人的要求应该说是非常高的。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至少需要加强在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这个永远是最根本的;二是要加强对各种政策法规、政府决策的全面把握和了解。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既无法与政府决策部门对话,也无法超前研究,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影响决策。三是对现实社会的充分了解。由于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足够了解,很多时候我们对策建议是没有底气的,也是经不起现实检验的。走向社会,走进田野,学会与各种人群打交道,从他们口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应该是社科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