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术界大咖在洛阳学学术研讨会上作精彩主题报告

2017-09-27   点击量:2826
【字体:
  编者按:9月26日—9月27日,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洛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话洛阳学发展。国外内学术界大咖在洛阳学学术研讨会上作精彩主题报告。现将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摘编集萃,以飨读者。
  
  9月26日上午精彩报告摘编:
  
  1
  ​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占仓研究员作《洛阳学初论》主题报告
  
  他认为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属于地方学研究范畴。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其研究重点、学术属性等都与“河洛学”“洛学”“河洛文化”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构建洛阳学既是传承创新洛阳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洛阳现代化进程、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为此,既要加大资源和人才整合力度,开好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洛阳学研究会、加大对洛阳学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将洛阳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2
  
  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作《初论洛阳古都文化》主题报告
  
  他认为,洛阳在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之多,历时之长以及古都文化之丰厚上,可与我国“八大古都”中另一大古都西安相提并论。洛阳古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夏都斟寻(二里头遗址)开启的“建中立极”的择中建都文化,夏商周三代都城汇集的礼乐文化,兴于东周时之春秋后期盛于东汉延及隋唐之尊儒重教文化,肇始于东汉至隋唐仍兴盛不己的佛道文化,等等。
  
  3
  
  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教授作《中国中古洛阳的历史地位――兼论从墓志资料看到的“洛阳学”之可能性》主题报告
  
  他认为,迄于10世纪,洛阳与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并列的中心都市。然而,习惯上将重心放在长安,洛阳被作为从属的陪都。这一认识是否妥当呢?本稿基于这种关心,为重新评估洛阳的地位,触及了下列(特征性的)问题。1)无论从地缘政治学,或自然地环境的视点考察,洛阳(洛阳盆地)均具备立成为中华世界中心的条件,中国文明发源于此地。而且,洛阳作为都城的期间约为长安(关中盆地)的两倍。然而,这一事实通常被忽略。2)东汉以降至隋唐的中国中古时代,洛阳虽然在分裂和战乱中反复经历了废墟化的过程,却未失去向心的作用。此外,隋唐的统一时代,尽管都城迁移到长安,炀帝和武则天却将政治中心转移至此,洛阳的存在感不亚于长安。中古期洛阳持续的向心力之源泉何在呢?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3)与问题2)相关,概观唐代墓志出土的状况,数量上洛阳占据一半,长安•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据此,洛阳成为“埋骨之乡”的前提是意识到了其“神圣及文化性‧精神性”。那些无形的存在捕捉到人心,为洛阳持续不衰的向心力提供了能源。
  
  4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作《洛阳学建立的基本依据》主题报告
  
  他认为,国内外学界对于新建立学科的诸多约定,当然属于具有某些规范作用的一定之规。国内地方学目前的追求主要不在纳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方面,而在于如何做好历史继承性、发掘更多的地方资源、体现好独有的地域性特点诸方面。属于地方学的“(某城市或某区域之)学”,首先应当看作是学人们研究意向和行为的集合,若不断进取,获得事实尤其是理论建树方面的进展,则有可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在参照部分地方学实践工作经验之后,认为所有“(某城市或某区域之)学”皆应汇聚于地方学的旗帜下,把握好自身的研究对象,努力揭示这一对象具有的学术和(或)应用价值及历史和(或)当代影响,为地方学的理论建树做出贡献。日本学者首先提出建立洛阳学的主张,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影响所至,国内学人应顺势研究,促使其逐渐走向成熟。地方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诞生和壮大,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学术成果在助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作用,尤其是摈弃地域成见、增加地域互信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可以做,这样做才能膺服时代使命,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震中研究员作《从华夏民族的形成论“何以中国”》主题报告
  
  他认为,从华夏民族的形成论“何以中国”学界有关“最早中国”的争议值得关注,但最早的中国,并不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划等号。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何尊》,是与《尚书》、《逸周书》等相关记载相对应的。中国的出现也是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华夏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的发展过程。东周时期虽然已处在“自觉民族”的阶段,而“自在民族”阶段显然是指夏商时期。中国的概念,最早讲的是“国之中”,应该是与复合制国家结构形成之初的夏朝时期。因此,作为“尧都”的陶寺遗址,显然早于这一阶段。最早的中国,只能与复合制国家结构形成的夏连在一起。
  
  6
  
  中国秦汉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王子今教授作《东汉洛阳的国际市场》主题报告
  
  他认为,自张骞“凿空”之后,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提供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的条件。“商胡贩客”纷纷入塞,参与了汉地都市经济生活,促进了市场在国际因素影响下的繁荣。都城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世界性都市的地位,也成为“西域贾胡”们活跃表演的商贸据点。而洛阳居民对域外商品的高等级消费需求,也通过市场得到满足。东汉洛阳市场的国际化倾向,应当受到经济史、丝绸之路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研究者的关注。
  
  7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作《“中”的历史地理变迁及其文化意蕴》主题报告
  
  他对文献中“天地之中”、“天下之中”的地理变迁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天地之中”较“天下之中”的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但都表现了“中”文化为代表的重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对于认识中国文化本质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9月27日上午,精彩报告摘编:
  
  1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教授作了《洛阳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主题报告
  
  他认为,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缩影,古代都城之宫城是古代国家政治中枢。洛阳是中国古代都城之中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具有“求中”与“天地中”,“中”的理念(天地);从“中”到“中国”,1963年陕西宝鸡西周青铜器“何尊”发现,122字铭文中的“宅兹中或”,“或”┼“口”即“國”,“國”即都城,《周礼·考工记》“國中九经九纬”。古人认为“京师即中国”;“何尊”铭文就是西周要在“天地之中”建立都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都城洛阳,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对后代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北魏王朝,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洛阳城体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与传承,在都城文化(包括陵墓文化)集中体现出来。
  
  2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丁海滨教授作《论中国古代多京制体系中两京主体制》主题报告
  
  他认为,两京主体制发源于殷商,此后经历了东西平衡型和南北平衡型两个发展阶段。东西平衡型两京主体制是中国古代多京体系下两京主体制的主要形式。它肇始于西周,中历两汉、新朝,直至隋、唐等朝代;元、明、清三代则实行了较明显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两京主体制一般伴随着形式、完整程度有所不同的政治体制双套制。两京主体制的形成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与作用。由于两京主体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古人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两京”观念和较高的对两京主体制的认同度。两京的交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特别是皇帝来往于两京之间,不但规模宏大、礼仪隆重,还需建有大量行宫等。
  
  3
  
  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韩中关系研究所禹成盿研究员作《韩国史料中的洛阳印迹》主题报告
  
  她认为,近中国,日本学界作为‘洛阳学’一种新兴学问,受中国内外学界重视。韩国学界也是从古代都城学的观点以及洛阳新出土的古代韩人的墓志铭主要为研究对象有一些成果。但是还没有具体介绍‘洛阳学的发展和变化。而引用在韩国文献史料里的洛阳的记载有较多的史料,但是对它的整理和分析的事例却很难在国内外学界找到。因此,本考要以《韩国古代金石文》、《韩国古代金石文资料集》《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等史料为中心,了解古代韩人对洛阳的认识。并且,要简略介绍对现今韩国学界有关洛阳的研究成果。借此今后韩中中韩学界洛阳学的基础上各个领域的学问进一步发展。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副研究员作《考古学视野下的隋东都洛阳城初探》主题报告
  
  他认为宇文恺设计修建的新都洛阳城,是隋炀帝施展宏图大略的起点,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国际性大都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梳理隋东都城历年零散的考古发现,结合相关文献,就隋东都洛阳城的的军事防御体系、宫皇城形制与布局、漕运与仓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宫城、东城发现的马面遗迹,认为东都城是军事之都,防御核心是宫城大内,东城的修筑是为了防卫宫城而设,外郭城只是区划功能,并没有防御功能;隋代东都宫城的形制,以大业九年东城的修筑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大业元年初建的宫城由大内,及其东、西、北三面的两重隔城组成。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大业九年,在宫皇城之东修筑东城和含嘉城;回洛仓、含嘉仓与子罗仓的发掘,以及通济渠等相关大运河的设施的调查,认为含嘉仓作为粮仓的时代应该是武周至开元时期,南墙与北墙平行,平面为平行四边形。回洛仓和子罗仓是隋代的仓储。水系的调查,确认了洛河、漕渠、通济渠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同时认为作为运河中心的洛阳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市,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畅通,是一脉相通的。
  
  5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君恒教授作《丝绸与洛阳王权政治》主题报告
  
  
  他认为,洛阳在皇权唯我独尊的时代,华丽精美的丝绸被帝王占有,成为他们王权的象征。丝绸使用、生产、贸易,都有王权政治体现。洛阳帝王汉明帝确立了古代完整的服装制度,东汉采取丝绸赎罪,外国使者市场购物时隋炀帝曾命“不取其值”等,被御史记载的、民间传播的秘密、有趣的皇家故事,魅力无穷。帝王的政治称霸、生活、享乐与外交,通过丝绸产品演绎了无数活灵活现的生动景象,折射出绚丽多彩的王权政治画面。
  
  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潘明娟教授作《因袭与创新:隋代都城大兴与洛阳的规划思想比较》主题报告
  
 
  她认为,隋代大兴和洛阳都是平地起建,能够有效地体现规划者的意图,代表了隋代最为先进的城市建设观念,也表现出一定的承继关系。大兴和洛阳表现出一定的等级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明显的象天思想,两座都城充分利用微地形,有科学的分区设计,布设较为明显的中轴线。同时,两座都城的规划思想也有差异。研究两座都城规划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得出隋代都城规划的共通性思想及发展性探索。
  
  7
  
  苏州科技大学旅游系叶骁军教授作《洛阳对中原文化的贡献与洛阳古都资源的旅游开发》主题报告
  
  他提出洛阳在中原文化中的具有根基和核心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他认为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华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他说道,在北方发生战乱,遭遇滑铁卢时,中原文化转移到南方,以南京为中心继续发展。因而很长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文化的正朔。文章最后对洛阳的古迹遗址类旅游的开发利用和中原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8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久昌教授作《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兼及洛阳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题报告
  
  他认为,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洛阳的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前期发展历程的缩影;在制度上体现为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前期的基本模式和制度的基础。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发展和指导。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代表了德和政治性,为后来统治者所无比艳羡。“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以古都洛阳命名的洛阳学,虽然是涵盖面相当宽泛的学问,但洛阳古都无疑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9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记录教授作《论汤斌<洛学编>》主题报告
  
  他认为,《洛学编》是理学名臣汤斌在清初学术转型的大背景下编纂的一部学术史著作。康熙五年,汤斌奉其师孙奇逢之命编纂《洛学编》,康熙十二年成书。有清一代,该书被多次刊刻,流传甚广。从内容和编纂体例上看,《洛学编》较为系统地再现了自汉至明末洛学的发展授受源流,以人系史,简洁明了。《洛学编》受孙奇逢《理学宗传》和冯从吾《关学编》的影响,有明确的编纂原则,在选取人物时,不收录“治行不检”、“祖尚老庄”的中州学人;所收人物,均以是否与洛学密切联系为标准;强调“为论学而作”,所取多为学术事迹,且与史书相表里。从史料来源看,《洛学编》不仅取自正史、地方史志,而且参考了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中州人物考》等著作。《洛学编》体现了汤斌的学术见解,一是熔汉唐经学家与宋明理学家于一炉,“经道合一”;二是重视程朱,兼顾陆王,调和程朱陆王,主张“朱王合一,返归本旨”。
  
  10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隆文教授作《清代河南府药材空间分布特征与道地药材——兼谈洛阳地区的外来药材》主题报告
  
  他认为,自古以来洛阳地区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中原地区中药材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更是我国较早的外来药材的种植地。本文收集了清代河南府境内的一州十县县志所载药材资料,以此为基础对清代河南府辖境内的药材空间分布、药材种类、道地药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河南府辖境的中药材分布进行了区域划分,我们认为清代河南府境内要从资源较为集中的四个地区有:崤山、浮戏山、嵩山和洛河流域。洛阳也是中原地区外来药材最早的种植区域,这与洛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密不可分。
  
  11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薛瑞泽教授作《论洛阳学的内涵》主题报告
 
 
  他认为,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12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阳光教授作《2000年以来洛阳唐代墓志的收藏、整理与研究》主题报告
  
  2000年以来,洛阳新出土了大量唐代墓志,为中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还有相当数量的墓志流散民间,亟待整理与研究。而在新出土墓志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整理不够规范,新资料重复刊布,墓志的造假与辩伪,研究成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大量高校学者的关注与加入,相关研究也出现了一批注重墓志史学分析与解读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新世纪的洛阳唐墓志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13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闵祥鹏副教授作《洛阳墓志所见唐代家族认同与情感表达》
  
  他认为,归葬是唐代中原丧葬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体现了民众对宗族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表达了至亲间生死相守的情感寄托。诗圣杜甫子孙历经四十余年,将杜甫灵柩回迁中原就是该观念的具体体现。从类似的墓志可见,回迁中原、归葬故土不能单纯视为宗法体制下的教条,而是成为中原民众家族、宗亲、姓氏认同与亲情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中原独特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的具象表达,还是寻根观念、溯祖情怀的直观写照,其中深刻揭示出历久弥坚的中原根脉意识以及根深蒂固的家族人文情怀。
  
  14
  
  洛阳理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扈耕田教授作《路朝霖及历史上第一部<洛阳龙门志>》主题报告
  
  他认为,路朝霖生于文化世家,有着极其多样的文化成就,在诗歌方面十分突出;在通俗文学、书画、收藏也较有成就,尤其在地方志方面贡献突出,《洛阳龙门志》是其代表。







 


摄影:赵戈
责任编辑: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