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院长带队参加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

2016-08-29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   点击量:1782
【字体:
  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主会场
张院长参加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
张院长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

  8月22-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IG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中国地理学会(GSC)、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GSNRR)、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联合20余家学术单位、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承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创造了IGU历史上会议规模最大的记录。我院张占仓院长带队,会同《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陈萍副研究员、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彭俊杰助理研究员等同志参加了本次大会。
  
  国际地理大会创办于1871年,是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的四年一次的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地理盛会。历经145年,国际地理大会于2016年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几代地理学家的百年梦想,彰显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中国地理学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赢得了国际同行瞩目和普遍认可。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VladimirKolosov,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束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做大会主题报告,会议由大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主持。
  
  本届大会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旨在通过地理学领域各个方面的探讨,充分展示国际地理学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促进各国地理学家的交流,推动未来更长时间地理学界的合作和发展。5天会期内,有1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为本届大会作特邀报告;面向学科前沿和热点,围绕“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理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健康与人类福祉”“地理学与多元文化”五个主要议题设立分会场,共安排了260个专题、400多场次报告、论坛和研讨会,以及非洲对话、拉美对话、青年沙龙等活动;面向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开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智库论坛”“中亚论坛”“山地论坛”等特色论坛;在会场内安排了技术和成果展览以及海报展示。另外,还将召开国际地理联合会代表大会和IGU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
  
  作为经济地理学专家,本次会议上张占仓还受邀在大会论坛上作了题为《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的学术报告,分享了他带领的团队在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中提出重要观点:基于河南这样拥有1亿人口大省的郑州航空港实践创造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能标志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80%以上的发达地区都集中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理论,面临一次由于航空运输方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扩大,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契机。这一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大家认为如果这种分析成立的话,发展经济学理论将出现重要创新,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出现历史性重大变化,地处内陆的一部分有临空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将迎来发展崛起的重要机遇。8月23日上午,张占仓等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就“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环境变迁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一带一路跨境合作”“一带一路人才培训与能力建设”等主题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并介绍了我院今年10月18-21日将在郑州举办的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论坛事宜,热情邀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会议。此外,张占仓还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专题讨论会,就学术前沿问题与国际国内顶级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供稿:陈萍、彭俊杰)
  
  
  

图片来源: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