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2016-05-30
来源:院科研处
作者:魏一明 张占仓
点击量:1667
【字体:大 中 小】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月2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谢伏瞻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安排部署。他强调要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优长学科体系。5月21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和省委常委会精神会议。中央和省委的殷殷期望,使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一、时代呼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生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变动不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样崭新的环境中,我们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重大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带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深入研究和回答。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也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当前,河南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使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的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重、体制机制不活等时代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而我们社科院作为专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机构,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历史重任。
二、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的重要性。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定政治信念,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尽管,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实事求是地讲,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甚至个别场合出现了“失语”“失踪”“失声”的不正常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润泽灵魂。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贯彻其中的精髓,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进而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战略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研究,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真正为亿万中原儿女谋福祉,让全省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要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反映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之间的差距。现实中产生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来寻求解决的路子和举措。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植根社会实践,认真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作为中原智库建设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大地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沃土。我们要十分珍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原大地调研时感悟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专心致志围绕中原作学问,立足中原大地,根植中原文化,凝练中原智慧,创新中原思想,提升中原智库,打造中原学派,解决中原问题,服务中原人民。当前,我省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我们要主动配合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组织管理创新,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脉搏,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四个河南”,决胜全面小康,务实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多出标志性成果,不辱使命,无愧于中原崛起的伟大时代。
作者:
魏一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张占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一、时代呼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生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变动不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样崭新的环境中,我们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重大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带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深入研究和回答。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也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当前,河南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使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的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重、体制机制不活等时代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而我们社科院作为专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机构,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历史重任。
二、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的重要性。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定政治信念,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尽管,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实事求是地讲,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甚至个别场合出现了“失语”“失踪”“失声”的不正常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润泽灵魂。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贯彻其中的精髓,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进而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战略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研究,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真正为亿万中原儿女谋福祉,让全省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要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反映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之间的差距。现实中产生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来寻求解决的路子和举措。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植根社会实践,认真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作为中原智库建设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大地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沃土。我们要十分珍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原大地调研时感悟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专心致志围绕中原作学问,立足中原大地,根植中原文化,凝练中原智慧,创新中原思想,提升中原智库,打造中原学派,解决中原问题,服务中原人民。当前,我省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我们要主动配合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组织管理创新,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脉搏,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四个河南”,决胜全面小康,务实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多出标志性成果,不辱使命,无愧于中原崛起的伟大时代。
作者:
魏一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张占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