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原子弹” 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
——谨以此文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
2014-05-09
作者:丁同民
点击量:1475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的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今年也是全党大兴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一年。1964年3月,焦裕禄同志在其未完成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提纲中写到“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省委郭庚茂书记强调,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焦裕禄同志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恰值组织安排我参与县(市)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通过与部分基层干部的座谈、与普通群众的接触、同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的近距离交谈、到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和焦桐前冥思、与兰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的部分干部深入交流,作为一名90年代后逐渐成长起来的干部,感触颇多,深思颇多。我认为,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永远的精神原子弹,它将永放光芒,永远是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坐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焦裕禄精神尤其告诉我们在职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好服务群众的“客户端”。
一、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一名党员的价值追求,它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党员,党员应干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精神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党员,党员应干啥”?那么,“党员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党章》(以下简称为《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从《党章》的规定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党员本身就是群众,但党员又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党员把自己当成群众,才能从群众的立场、群众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党员把自己视为不是普通群众,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就解决了“党员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党员应干啥”呢?《党章》第二、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具体表现为党员必须履行的八个方面的义务,包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等等。这些都是党员应该干的。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这说明他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员,真正践行了“党员是什么”的命题。但他又没有把自己当作普通的群众,他是群众中的先锋战士,所以他心里装的都是人民群众。“宁愿拼上一条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实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人民。
二、焦裕禄精神彰显了一名干部的人生定位,它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
“干部”是一个外来词,字面意思是“骨干部分”。为了区别于封建官僚,辛亥革命以来多用干部一词来指称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一般都称为干部。当然,干部包括党员干部和党外干部。焦裕禄精神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那么,“干部是什么”呢?《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依此比照,党外干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但是,现在有一些干部却存在糊涂认识,搞不清“什么是干部”。这使我想起内乡县衙那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写得很好,好就好在它用朴素的语言阐明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因此,干部也是百姓,但干部又不可妄自菲薄,“地方全靠一官”。那么,当前我们的干部在干什么呢?实事求是讲,我们的大多数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先锋、是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但消极腐败者有之、卖官鬻爵者有之、彻夜垒长城倒下再也起不来者有之。毋庸置疑,这样的干部是极少数,但危害是巨大的。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当时就认为,“‘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的时代拷问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焦裕禄精神蕴涵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它始终警醒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
群众一词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焦裕禄精神始终警醒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那么,什么是群众呢?我觉得可以有广义的解释和狭义的解释之分。狭义的群众,应该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众,或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民众。广义上说,领导干部和党员也是群众的一员。群众和党员干部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我们常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什么叫血肉联系,就是二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事实上,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那么,群众在盼啥?只有自觉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然后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制定方针路线政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利益。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任职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解群众在盼什么,他“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通过调查,焦裕禄认识到,“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像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他带领兰考人民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消除“三害”斗争,就是为了让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过起富裕的好日子。焦裕禄同志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就是因为他对“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干部深入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这一命题。
四、焦裕禄精神折射出了走群众路线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它激励鞭策我们去探究“群众路线是什么,群众路线怎样生根开花结果?”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邓小平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焦裕禄精神激励鞭策我们去探究“群众路线是什么,群众路线怎样生根开花结果”。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之一,就是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把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当作宝贝,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焦裕禄同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那里寻找工作办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当前,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路线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认为,只有把践行群众路线落到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群众路线才有生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在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广泛征询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梳理提升,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和办法,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广大民群众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早日实现。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一、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一名党员的价值追求,它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党员,党员应干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精神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党员,党员应干啥”?那么,“党员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党章》(以下简称为《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从《党章》的规定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党员本身就是群众,但党员又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党员把自己当成群众,才能从群众的立场、群众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党员把自己视为不是普通群众,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就解决了“党员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党员应干啥”呢?《党章》第二、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具体表现为党员必须履行的八个方面的义务,包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等等。这些都是党员应该干的。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这说明他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员,真正践行了“党员是什么”的命题。但他又没有把自己当作普通的群众,他是群众中的先锋战士,所以他心里装的都是人民群众。“宁愿拼上一条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实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人民。
二、焦裕禄精神彰显了一名干部的人生定位,它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
“干部”是一个外来词,字面意思是“骨干部分”。为了区别于封建官僚,辛亥革命以来多用干部一词来指称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一般都称为干部。当然,干部包括党员干部和党外干部。焦裕禄精神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那么,“干部是什么”呢?《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依此比照,党外干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但是,现在有一些干部却存在糊涂认识,搞不清“什么是干部”。这使我想起内乡县衙那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写得很好,好就好在它用朴素的语言阐明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因此,干部也是百姓,但干部又不可妄自菲薄,“地方全靠一官”。那么,当前我们的干部在干什么呢?实事求是讲,我们的大多数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先锋、是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但消极腐败者有之、卖官鬻爵者有之、彻夜垒长城倒下再也起不来者有之。毋庸置疑,这样的干部是极少数,但危害是巨大的。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当时就认为,“‘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什么是干部,干部应干啥”的时代拷问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焦裕禄精神蕴涵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它始终警醒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
群众一词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焦裕禄精神始终警醒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那么,什么是群众呢?我觉得可以有广义的解释和狭义的解释之分。狭义的群众,应该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众,或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民众。广义上说,领导干部和党员也是群众的一员。群众和党员干部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我们常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什么叫血肉联系,就是二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事实上,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那么,群众在盼啥?只有自觉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然后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制定方针路线政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利益。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任职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解群众在盼什么,他“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通过调查,焦裕禄认识到,“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像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他带领兰考人民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消除“三害”斗争,就是为了让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过起富裕的好日子。焦裕禄同志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就是因为他对“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干部深入思考“什么是群众,群众在盼啥”这一命题。
四、焦裕禄精神折射出了走群众路线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它激励鞭策我们去探究“群众路线是什么,群众路线怎样生根开花结果?”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邓小平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焦裕禄精神激励鞭策我们去探究“群众路线是什么,群众路线怎样生根开花结果”。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之一,就是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把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当作宝贝,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焦裕禄同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那里寻找工作办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当前,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路线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认为,只有把践行群众路线落到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群众路线才有生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在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广泛征询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梳理提升,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和办法,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广大民群众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早日实现。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