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科学院隆重纪念胡思庸教授逝世二十周年
2013-09-04
来源:院办公室
点击量:1509
【字体:大 中 小】

胡思庸(1926-1993年),河南信阳人,笔名吴鸣世、田用。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8年因酷爱文史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年毕业,因才华横溢,深受著名史学家与哲学家嵇文甫先生赏识而留校任教,担任嵇先生的学术助手,协助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今《史学月刊》),后又曾担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赵纪彬先生的学术助手。他长期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79年破格晋升历史学教授。1983年调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同时兼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州大学名誉教授、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咨询小组特约研究员、省社联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理事、省历史学会会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州学刊》主编以及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丛书》编委等职。他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贡献卓著。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93年在郑州逝世,享年67岁。
胡思庸教授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研究等领域。1954年刊发在《新史学通讯》上的长篇论文《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是先生的成名力作。60年代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林文忠公家书考伪》考证缜密,断定学术界经常引用的40余件林则徐家书全系伪造,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思庸教授在科学的春天中迎来了自己学术研究的高峰时期,发表了《清朝的闭关政策与蒙昧主义》、《龚自珍思想论略》以及《<川鼻草约>考略》等一系列重要论文,硕果累累,影响深远。尤其是《<川鼻草约>考略》推翻了延续百余年的历史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此外,先生作为河南学者,对河南地方史研究也极为重视。他参与了关于民国初年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白朗起义的调查工作,撰写了《白朗起义调查报告》,并与王天奖先生合作完成了《义和团运动时期河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一文。他撰写的《近代开封人民的苦难史篇》,不但讲述了近代开封人民的苦难史,还发掘了尘封已久的宝贵史料《汴梁水灾纪略》。其主要论文辑入《胡思庸学术文集》,专著有《中国近代史新编》等。
胡思庸教授治学严谨,讲求文不虚发,有所不为。他治史非常严谨缜密,态度谦虚谨慎,从不肯轻易下笔著书。一贯严谨的治学风范使他的研究文章视角总是高屋建领,切中肯綮,做到了“文不虚发,所论多有创见”。同时,他主张“有所不为”,意思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尽量摒弃对名利地位的追逐,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文不虚发、有所不为的严谨学风,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的地位。
胡思庸教授在省社科院任职期间公正廉洁,坚持原则,不唯上只唯实,严词拒绝人情文章、关系职称,大力提携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学者;他注重学科建设,鼓励学术创新,为社科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