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中部蓝皮书》
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带动能力逐步显现
2013-05-20
作者:院办公室
点击量:1351
【字体:大 中 小】
![]() |
![]() |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研究员主持研讨会 |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研究员发布主报告 |
![]() |
![]() |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李文良致辞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蔡继辉致辞 |
![]() |
![]() |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研究员发言 |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发言 |
![]() |
![]() |
河南省社科院城发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发言 | 湖南省社科院马骏博士发言 |
![]() |
![]() |
安徽省社科院吕连生所长发言 | 江西省社科院张秋兰主任发言 |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中部蓝皮书)由中部六省二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担任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部蓝皮书(2013)》以“新型城镇化与中部崛起”为主题,立足中部地区各省实际,对新形势、新要求下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展望,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个部分。
报告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规划、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中部地区城镇获得了较快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1年底,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达到16278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882万人,增长了21.51%;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39.0%提高到2011年的46.3%,增长了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城镇化率分别由2006年的43.0%、37.1%、38.7%、32.5%、43.8%和38.7%增加到2011年的49.7%、44.8%、45.7%、40.6%、51.8%和45.1%。
随着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支撑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已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依托。如中原城市群以占全省35.2%的土地,集聚全省44.4%的人口和58.4%的经济总量;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集聚全省53.0%的人口和60.4%的经济总量;长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的13.3%土地,集聚全省20.8%的人口和42.3%的经济总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占全省30.5%的土地,集聚全省近50.0%的人口和58.7%的经济总量;皖江城市带以占全省54.5%的土地,集聚全省45.0%的人口和67.6%的经济总量。
报告指出,2012年,中部地区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形态进一步优化,城镇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还存在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承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低、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缓慢,引擎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实践中创新解决突出问题。
报告认为,中部地区在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城镇化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重大机遇,同时也受保粮食与发展之间用地的矛盾、投资需求与融资困难的矛盾、节能减排与城镇化高能耗的矛盾、农村居民收入低与城镇化成本提高等多重矛盾制约,需要加快城镇化方式转变,以六大城市群(圈)为主平台,推动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报告指出,中部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路径选择上要把加快城镇化速度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结合起来,把拉大城市框架和人口集聚结合起来,把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和市民化结合起来,把农村人口向大中小城市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扩大产业规模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把农民异地转移和就地就近转移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着力集聚新城区人气,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加大农民向中小城市转移力度,着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最后报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措施,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举措,从多方面为加快新型城镇化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