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原文化优势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2011-11-08
来源:《河南日报》2011.11.02
点击量:1348
【字体:大 中 小】
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然而,面对中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发挥中原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等问题,则不免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结合中原文化发展史和河南当代文化发展现状,我个人认为,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方面。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中原处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早期文献中有关鸿蒙初开时代的诸多传说,都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始肈华夏文明之基;黄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始行划野分疆之制。文明从这里起源,姓氏从这里发端。据统计,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以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300个大姓,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中原是当之无愧的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中华文化的正统性主要表现在元典文化之中,而以“十三经”和诸子为主要内容的元典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十三经”中的《易经》、《诗经》、《尚书》、《孝经》、“三礼”等,或产生于中原大地,或与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周易》而论,伏羲象天法地而作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发生在中原,与周易关系至为密切的《河图》、《洛书》的传说,则发生在河洛之间。再如《诗经》,15国风全部或大部属于中原地区的有9个,占总数的60%;以篇数而论,属于9国的诗篇共计109首,占国风总数的70%。此外,《周颂》和《商颂》也和中原有关。至于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也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品格。中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宜于农耕的地理环境,使得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代封建王朝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中原,他们不仅选择中原作为立足和发展之地,而且把各自的文化带入中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原文化以其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吸收和容纳一切外来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把中原文化精神远播海内外。对于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显示出很强的融合性与消解力,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时期移居开封的犹太人,他们虽然长时间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最终还是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小版,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放大版。有人说:“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河南”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要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中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因为它相沿而下,从未间断。
不论是根源性、正统性还是包容性和延续性,都是定性分析。具体到点和面来看,中原文化最为明显的特色优势,则是根亲文化、元典文化、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自2006年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河南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以来,河南的文化建设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特色优势而展开,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伏羲姓氏文化节、中国郑州国际武术节等大型文化节会,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高品位的演艺节目,都与根亲文化、元典文化、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相联系。
正是因此,《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指出应“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这一要求,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呼应。我们应该牢牢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结合河南文化发展现状,发挥中原文化特色优势,以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点,以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着力点,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支撑点,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中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把河南打造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强省。
我们深信,随着《决定》精神的深入贯彻执行,随着一些省市都把文化强省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措施的实施,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变为人人可以体验和感受的现实。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C)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然而,面对中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发挥中原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等问题,则不免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结合中原文化发展史和河南当代文化发展现状,我个人认为,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方面。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中原处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早期文献中有关鸿蒙初开时代的诸多传说,都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始肈华夏文明之基;黄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始行划野分疆之制。文明从这里起源,姓氏从这里发端。据统计,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以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300个大姓,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中原是当之无愧的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中华文化的正统性主要表现在元典文化之中,而以“十三经”和诸子为主要内容的元典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十三经”中的《易经》、《诗经》、《尚书》、《孝经》、“三礼”等,或产生于中原大地,或与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周易》而论,伏羲象天法地而作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发生在中原,与周易关系至为密切的《河图》、《洛书》的传说,则发生在河洛之间。再如《诗经》,15国风全部或大部属于中原地区的有9个,占总数的60%;以篇数而论,属于9国的诗篇共计109首,占国风总数的70%。此外,《周颂》和《商颂》也和中原有关。至于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也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品格。中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宜于农耕的地理环境,使得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代封建王朝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中原,他们不仅选择中原作为立足和发展之地,而且把各自的文化带入中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原文化以其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吸收和容纳一切外来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把中原文化精神远播海内外。对于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显示出很强的融合性与消解力,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时期移居开封的犹太人,他们虽然长时间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最终还是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小版,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放大版。有人说:“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河南”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要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中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因为它相沿而下,从未间断。
不论是根源性、正统性还是包容性和延续性,都是定性分析。具体到点和面来看,中原文化最为明显的特色优势,则是根亲文化、元典文化、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自2006年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河南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以来,河南的文化建设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特色优势而展开,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伏羲姓氏文化节、中国郑州国际武术节等大型文化节会,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高品位的演艺节目,都与根亲文化、元典文化、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相联系。
正是因此,《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指出应“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这一要求,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呼应。我们应该牢牢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结合河南文化发展现状,发挥中原文化特色优势,以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点,以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着力点,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支撑点,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中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把河南打造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强省。
我们深信,随着《决定》精神的深入贯彻执行,随着一些省市都把文化强省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措施的实施,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变为人人可以体验和感受的现实。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