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专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研究员: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2011-11-23   来源:本文摘编自:《河南日报》(2011年11月23日第5版)   点击量:1954
【字体:
    作为全国的粮仓,我省粮食产量已11年居全国之首。  《河南日报》记者 王天定 摄

    核心提示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对相关专家作了访谈,他们对此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记者:“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请分别就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及内涵,结合实际做一下诠释。

    完世伟: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在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新在协调三次产业健康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工业化,而不是孤立地实现工业化,它更注重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新在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工业化不再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河南是人口大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省情,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省人力资源的优势。

    完世伟: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在前提条件上,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省必须担负的责任,也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新在主要标志上,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坚持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强化农业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控制,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新在支撑体系上,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记者:从我省实际看,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那么,这种“创新”如何体现?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得以实现?

    完世伟: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可以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以顶层设计引领。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念来确立城镇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向、区域、规模、速度,据此来谋划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相适应。以产城融合引领。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为载体,强化产业支撑、产城互动,实现产城融合,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等。

    记者:“三化”中,工业化仍起着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我省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凸显这种作用?

    完世伟: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必须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选择一些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着力使一批企业成为全省行业龙头和骨干。

    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产业集聚区的作用也应充分发挥。加快建设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依托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打造服务品牌,培育领军企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记者:按照常规,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要素不断流失的过程。而我省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粮食要继续增产,还不能牺牲生态和环境。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个重大的命题面前,我省将做哪些积极的探索?

    完世伟:面对这个重大命题,我认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具体探索以下方面:

    探索建立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粮食增产。二是建立完善的产销对接机制,来保证农业利益的实现和提高。三是利用先行先试政策,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和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建立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扶持,建立粮食调入地对调出地的补偿机制等,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探索建立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人才流、资金流等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配置。巩固和完善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良法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

    探索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疫病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等。

    完世伟,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