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宪斋:更变千年掀新篇 莫向光阴惰寸功

2011-12-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梁卫国   点击量:2672
【字体: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独家报道栏目 2011-12-15

    编者按:河南道路与中国缩影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南历史悠久,向称中国之缩影。识者有知中原者知“天下”的说法;同时也有另一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辉煌并没有为我们留下一部完整无损的大书。今人面对的,大多是经历长期风雨剥蚀的名胜古迹和深埋于地下的文化遗存。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要求河南“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

    近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担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而且还要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南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画卷?会遇到哪些纠结和忧思?为探求加快中原崛起的思路和对策、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的故事、挖掘中原文化底蕴,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11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网策划了中国缩影的现代表达系列报道并采访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林宪斋,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卫绍生,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立群,南阳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二月河,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等人,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嘉宾介绍】林宪斋,男,1955年生,河南省台前县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主编《后危机时代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加快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研究》、《文化铸造企业之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等学术著作,连续多年担任《河南城市发展报告》、《河南社会发展报告》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哲学、区域文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核心提示: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更是中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拉开大幕,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文化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2008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启发我们,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口红效应”,往往会使文化产业逆势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要树立河南人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


    河南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期


    记 者: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关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要加强省情调查研究,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理论支持”的指示精神,您曾多次深入信阳、安阳等地基层调研。您也曾说过2011年河南文化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讲呢?

    林宪斋:2011年,河南文化迎来了三大利好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昭示着我国将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二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更是河南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三是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三大利好从精神动力、政策支持和工作部署上保证了河南文化即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记 者:河南经济文化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林宪斋:在展望未来河南文化发展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通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放缓等。

    具体到河南来讲,尽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势并未根本改变,但资金、土地和人力资源瓶颈制约进一步趋紧,文化市场需求近期难有大的提高,再加上河南经济的内陆滞后效应,沿海地区面临的金融风险、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可能会向内地传递,这些问题都将制约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2008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启发我们,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口红效应”,往往会使文化产业逆势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探索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


    记 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原经济区就从构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您对此有何认识?

    林宪斋: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入蓄势勃发的新阶段。可以预见,乘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东风,中原大地将成为竞相发展的“演武场”、“竞技场”、“赛马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拉开大幕,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探索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作贡献正当其时。

    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三大利好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具体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深化中原经济区建设系列研究,努力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记 者:那么,应该怎样推进文化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呢?

    林宪斋:首先就是要大力增强文化引领力,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一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夯实全省人民共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想基础。二是深入推进新时期河南精神建设。集中开展以“传承、创新、开拓、务实”新时期河南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树立河南人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三是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以“爱我河南”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力度,继续实施“文明中原系列行动”,促进全省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记 者:您作为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四届会长,多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能否就此作些说明?

    林宪斋: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要大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积极开展以编纂《中州文库》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重要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二是深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全面开展以遗址保护和利用为中心的华夏历史文明展示体验计划,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建设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地,建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认定、命名和资助制度,建设开封汴绣、禹州钧瓷、方城石猴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立“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依托中原古都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圣贤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等优势资源,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成若干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创建一批华夏历史文明主题文化基地和特色文化体验区。三是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广泛开展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在中小学校开设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立张仲景学院、老子学院、太极学院等国学院,弘扬中原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还有大力增强文化服务力,全面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一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河南博物院二期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中华姓氏博物馆、中原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支持省辖市“三馆”和部分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建立省县市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二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创建“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三是深入进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工程。认真开展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一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重大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影视作品,扶持豫剧、曲剧等具有中原特色的优秀艺术剧种,鼓励文艺艺术团体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四是深入实施文化事业经费保障工程。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等文化建设扶持资金,大幅提高全省各级财政文化事业投入比重,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未来5年实现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严格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政策,对河南省图书馆新馆、河南博物院二期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要把中原文化推向世界


    记 者: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具体到河南省,怎么落实?

    林宪斋:对于河南来讲,就是要大力增强文化生产力,全面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一是深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重点新兴文化产业,扶持中原数字出版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二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扶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文化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文化航母”企业,到2020年,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个以上。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加大对开封、登封等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玉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四是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中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五是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经费保障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由目前的3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十二五”期末增至5亿元,设立中原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基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金,重点扶持龙头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记 者:“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纳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发展战略。怎样通过方法和模式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迈向一流大国之路上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您能否谈下河南省的文化创新和文化“走出去”问题?

    林宪斋:好的。这个问题分两部分讲。其一,大力增强文化创造力,全面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可以这么着手,一是深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大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加快改制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格市场主体,支持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商丘演艺集团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二是深入进行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化领域立法进程,构建文化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和保护机制。三是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培养世界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优势,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开展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建立河南省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加强中原文化研究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五是深入推进人才兴文战略。建设文化人才高地,重点培养引进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专业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善于运用科技手段的文化创新型人才,创新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河南省文化创新奖。

    其二,要把中原文化推向走向世界。一是深入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参加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借助国家对外交流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二是深入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依托古都文化资源,打造以“洛阳论坛”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古国对话平台,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深入实施外向型文化企业带动战略。充分挖掘中原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打造一批对外文化贸易知名品牌,完善对外中介咨询交流机制,举办境外中原文化艺术品博览会,提升钧瓷、彩陶等中原工艺品美誉度。四是深入拓展对外宣传途径。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加快河南卫视等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与国家国际频道、海外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加强中原文化建设的对外宣传。

    【短评】
                        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的河南,拥有3000多年建都史,近7万处文物点,数以千计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承载地。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的重要使命。日前,国家下达河南省2011年度首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55亿元,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大遗址保护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华夏历史文明保护传承工作,首批经费已高于2010年度国拨经费总数。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关键是要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让中原文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明确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极大提高了河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亿万中原儿女肩负起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使命,努力破解传承和创新两大难题,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中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