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2012年城市•社会•文化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由本院专家学者主持编撰的《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新闻发布会。院党委书记林宪斋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刘道兴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介绍了《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蓝皮书在编撰过程中的基本情况。新闻发布会有副院长谷建全研究员主持。
我院参与蓝皮书编撰的部分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以及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各专题蓝皮书主创人员分别介绍了书中主要观点。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立足河南实际,从总体上深入分析了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措施。《报告》认为,2011年,河南省持续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粮食和农业、产城融合、集约节约、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政策引导,成效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逐步明确,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城镇龙头作用日益显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亮点纷呈。但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中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合理、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城镇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提出,在新形势下,亟须进一步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从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出发,持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在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的2011年,河南以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抓手,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致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亮点: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2500万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幅增加;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范围逐年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在该书主报告中提到,2011年河南社会形势呈现出如下特点: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成效显著;社会管理战略地位提升,“社会善治”力度加大;就业形势稳中趋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实施,21万移民搬迁安置顺利推进;高考生源大省一年锐减10万,众多农村子弟无奈弃“龙门”;安全生产形势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原崛起绘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蓝图,对河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深远而重大。
《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是河南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从文化政策、文化体制等多个方面为河南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1年,河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11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仍将高于同期GDP增速5%左右;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可喜成就。
《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认为,2011年河南文化发展呈现出八大亮点:第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第二,文化引领力得以凸显。第三,文化创造力得以显现。第四,新兴文化业态潜力巨大。第五,民营文化企业渐成主角。第六,网络文化热点不断。第七,学术资源分配出现“马太效应”。第八,文化交流成就斐然。2012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描绘出发展蓝图,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文化强省将继续强力推进,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预计2012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仍将高于同期GDP增速5%~7%左右。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