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2011年的文化建设成就

一年来,全省文化战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四个重在”的总体要求,在营造中原经济区文化氛围、弘扬中原人文精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大胆实践,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进展、新突破,有力地服务了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中原经济区文化氛围快速形成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新形势下河南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在中原经济区谋划到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全省思想文化战线在理论支持、思想发动、凝聚共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省思想文化战线进一步振奋精神,积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掀起全省解放思想新高潮。中原经济区由解放思想而起,也必由解放思想而兴。围绕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2010年底至今,《河南日报》陆续推出系列大型政论——“何平九论”、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十八谈”、“新十八谈”,并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局和18个省辖市的主要媒体上统一刊发。“一文九论十八谈”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加快发展。这种全媒体联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的方式,被中宣部称为“一次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有益尝试。”二是推动中原经济区研究工作向纵深开展。2011年4月以来,全省相继举办了主题为“从中原到中原崛起”的“中原经济区论坛”,许嘉璐、龙永图、郑新立、孙震、葛剑雄等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对策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举办了“科技创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座谈会、“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把握战略定位、打造区域特色”座谈会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途径和办法。在宣传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同时,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坚持深化理论研究,推出《解读中原经济区》、《策论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造势活动。一年来,全省组织开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主题党课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积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组织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报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劲势头;组织开展“全国广播媒体看中原”大型采访活动和“港澳台媒体看中原”集中采访活动,邀请境内外48家主要新闻媒体来豫采访,扩大了中原经济区的对外影响力。
2、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
一是认真开展形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美好前景”为主题,广泛组织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李文祥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和济南军区巡回报告23场,直接听众4万多人,引起强烈反响。命名表彰第四批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二是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城市“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参与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河南形象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精心组织开展针对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四项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认真做好全国道德模范和河南省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组织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2011年上半年,全省入选“中国好人榜”44人,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心向共产党》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童谣评选一等奖;承办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在全省基层巡演活动和“道德的传承——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三是努力塑造中原人文精神。一年来,全省把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摆上突出位置,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反映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拓创新,进一步提炼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总结提升多年来坚持务实发展的实践经验,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 “务实河南”的号召,“务实河南”的新型地区形象初步形成。
3、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扎实推进
按照“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目前,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视剧制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基本完成。洛阳、安阳、商丘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14家经营性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132家发行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河南电影制片厂、省级和18个省辖市本级50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0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党的生活》杂志社发行部门完成剥离转制,成立河南楷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160家符合条件的转制文化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认定,共减免企业所得税2.12亿元。稳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18个省辖市本级和158个县(市、区)组建了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9个省辖市本级和118个县(市、区)完成“三局合一”。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初步实现“一省一网”,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积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了人事、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在积极借鉴文化建设发达地区经验和对省内文化发展现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助推文化建设搭建平台。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项目对接平台成效显著,2011年上半年共有107个项目与金融银行机构签订贷款合同,贷款金额达68.8亿元。招商平台成绩突出,通过编制《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组织参加第六届、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河南——港澳经贸交流活动,共签约文化产业项目70个,签约投资总额达517亿元。三是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底,全省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近3万家,年经营额70多亿元。全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企业85%以上为民营企业,生产的电视剧占全省生产总量的90%以上。涌现出了天人文化旅游、清明上河园、瑞贝卡档发制品、超凡影视制作、小皇后豫剧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各类发制品3600万套,2010年销售收入17.6亿元,创汇2.53亿美元,产量、规模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年位于全球发制品行业首位。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大胆探索民营剧团发展之路,创作的豫剧《铡刀下的红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剧团还远赴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4、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是文化精品工程成果丰硕。河南影视制作集团致力于精品打造成效显著,在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中,《中原女警》荣获优秀数字影片奖,《清风亭》荣获优秀戏曲影片奖,《叶问2:宗师传奇》获优秀合拍片提名奖。河南影视集团出品的电视剧《湖光山色》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河南影视集团与河南中医学院、河南昊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电影《精诚大医》,荣获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启蒙电影奖和组委会鼓舞奖。积极参与“唱响中国”优秀歌曲征集评选工作,选送的《家的牵挂》入选全国宣传推介歌曲。精心组织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活动周”,举办河南精品剧目展演、书画摄影展、图书精品展销等系列活动。二是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拨付文化建设资金14.8亿元,相继建成了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出版中心、河南广播电视发射新塔(中原福塔)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设备配置和维修改造,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初步建立。三是利民惠民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1个省级分中心、15个市级支中心、159个县级支中心、673个乡镇文化站服务点、4.7万个村级服务点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25个,完成3604个行政村、1316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14316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完成90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前两年实现全省一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任务。全省符合条件的104家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广泛组织开展“欢乐中原”、“送欢乐下基层”、“舞台艺术送农民”、“先进文化进基层”等文化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热烈欢迎。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建设顺利推进,填补了河南艺术类本科教育的空白。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约8万处,拥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3个世界文化遗产,189处(19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产业“910111工程”,积极开展“项目年”活动,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 ,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达到430亿元。一是重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2008年以来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此为依托融合资源、市场、资本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效应逐步显现。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杂技情景剧《水秀》,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总投资1.1亿美元的安阳凯瑞数码有限公司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可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4.4万片,2010年销售收入4.8亿元。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并掌握背投彩电的核心技术,光学引擎实现批量生产,年产达23万台,结束了中国作为彩电生产大国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历史,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10.2亿元。二是集团化战略成效明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名列前茅,利润总额位居第五,总体经济规模位居第九。《大河报》进入世界日报发行百强,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收入达到70.23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5.55亿元,年实现利税5.43亿元,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集团所属的刊物《销售与市场》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被称为“中国营销第一刊”。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2010年总收入超过了20亿元。三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涌现出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一批文化强县、文化强村,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宝丰县拥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4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被中宣部和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民权县王公庄村近一半人从事绘画创作,销售额达到2500多万元,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孟津县平乐村现有农民牡丹画家500多人、专业画家100多人, 2010年创作销售牡丹画13万幅,实现经济收入1500多万元。禹州顺店大力促进刺绣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刺绣经营户已达3700多户,就业人员1.3万多人,是长江以北最大刺绣生产基地。兰考县固阳镇民族乐器产业基地,拥有51家从事乐器生产的企业,从业人员7620人,是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四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在做大做强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三个动漫产业基地。目前,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已入驻60多家企业。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一期投资50亿元,将于2012年“五一”正式开园。全省动漫企业发展到80多家,仅2011年落地的动漫企业就有10多家,国内知名漫画家孙元伟创办的洋洋兔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入驻河南。2010年河南动画片产量达到13部,位居中部第一,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13位跃居第8位,动漫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地区,动漫衍生品突破2000个品种。《独脚乐园》、《小樱桃》等一批动漫原创作品在央视播放,被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天乐”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手机报、移动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较快,河南手机报用户超过150万,位居全国省级手机报前列。
说明:本文摘自《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B1总报告《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一文中的部分章节,未完待续...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