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编者按:区域科学发展强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很好地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科学的理念谋划区域发展。河南作为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省份,如何谋划中原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奋力走出一条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力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河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大胆进行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创新河南持续探索发展之路。河南“两不三新”的新探索,既符合中央的战略决策,又符合河南的实际,同时也遵循了客观规律,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创新性尝试。本刊特推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文章,以期分析总结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的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同类地区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思考。(文章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以下刊登的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以飨读者)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种“三化”协调发展是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两不”为前提的“三化”协调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陆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文明随之逐步取代农耕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工业化水平成为衡量各国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部门,成为产业工人,而产业的集聚又带动人口的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们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农业的科技含量及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主线,既拥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运行规律,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对立统一的现代化发展主动力。
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具有中原特色之路,是对河南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基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粮稳粮使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在经济全球化下求发展、谋崛起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传统的“三化”协调发展相比,河南探索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有着内在的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驱动机制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将现代城镇体系延伸至新型农村社区;在要素组合上,更突出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视野中节约集约、提高科技含量;在目标导向上,更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致力走上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主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产业关系协调,就是要形成以工补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产城关系协调,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城乡关系协调,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以引领为核心,以统筹为根本,以协调为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深化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坚持稳粮强农、统筹协调、节约集约、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五个协同”,即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协同、“三化”同步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协同。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厘清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对河南持续探索发展路子的创新与提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首先,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新型城镇化提高了经济集聚度,加快了城市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型,促进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提高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降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其次,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城市内涵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推动公共服务业(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消费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物流)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一般性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外围组团转移,带动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发展水平。最后,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就地转移与就业,为农村留下人才,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组合。首先,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加强调经济质量,更加侧重提高发展内涵,更加重视区域与城乡协调,将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提供强力支撑。其次,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要素支撑,在五级城镇体系中,土地、人才、产业、资源的相对集聚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了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会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政策组合,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诸多领域,这些方面的改革发展需要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产业政策与宏观政策提出了高要求,政策介入方式与政府服务方式均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将有力推动政府管理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政策创新。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格局。首先,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四集一转”(即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了大批的人口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城镇与产业、农村的布局将更加协调。其次,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改变了农业发展的格局,显著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了农田集中规模化生产。最后,以要素集中集约利用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空间格局,土地、资源、人口的集聚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高端产业向中心地区集聚、一般产业向外围组团扩散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引领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重点课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研究》(2011A01);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研究》(2011GJJ012)。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 刘道兴 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
完世伟 王玲杰 吴海峰 陈明星 阎德民 唐晓旺 牛苏林 李太淼 龚绍东 张富禄 任晓莉
毛兵 袁凯声 卫绍生 郭小燕 柏程豫 赵西三 李怀玉 王新涛 杨兰桥 宋歌 杨旭东
说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