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亚楠:新时代呼唤学术期刊新作为

2019-08-31   来源:姬亚楠   点击量:1221
【字体:

当今时代是学术大融合的时代,故步自封搞学术必然会阻碍学术的传播、交流与创新。学术研究新思维是在借鉴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表明“学术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重要讲话”),指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价值及其使命担当,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提出了中国思路,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助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术期刊要有新作为,要勇于与时代同行,敢于发时代先声,善于为时代明德,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加油助力。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即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总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给予准确定位和高度重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传播媒介,学术期刊更应该在加快构建“三大体系”过程中,为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贡献力量。首先,学术期刊应旗帜鲜明讲政治,忠诚担当干事业。意识形态问题是大问题,它不仅是学术期刊的工作底线、红线,更是学术期刊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学术期刊应时刻保持警醒,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应注重整体性、创新性与前瞻性。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是追踪学术动态、反映学术动向、甄选学术成果的系列学术活动,必须要慎重处理。整体性,不仅要考虑学术期刊的具体栏目设置,而且要考虑刊物的整体结构与设计。创新性,不仅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章学术观点的新颖性,而且要考察学术观点的可延伸性、可讨论性。前瞻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学术问题,而且要对已有的学术问题能否成为学术热点做出预测。最后,学术期刊应以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为选稿标准。学术期刊选稿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学术期刊选稿要顺应时代潮流,崇敬学术、敬畏学术,推崇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鼓励学术研究勇于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已有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

 传达国家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术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发学问、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更应该在传达国家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学术期刊要在支持学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展现新时代学术研究新思维。当今时代是学术大融合的时代,故步自封搞学术必然会阻碍学术的传播、交流与创新。学术研究新思维是在借鉴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表明“学术态度”。学术期刊理应通过刊发高质量、有创新性的文章,成为传播“中国声音”,阐明“学术态度”的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学术形象。其次,学术期刊要在净化学术风气上有所作为,塑造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貌。学术期刊肩负着承载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积淀先进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术期刊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守学术底线,规范学术道德,弘扬学术正能量。学术期刊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要严守防线,拒绝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让造假者为其行为“高价买单”。同时,要尽全力净化学术风气,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让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研究者有阵地发声。最后,学术期刊要在打造公开透明的审稿制度上有所作为,引领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尚。公开透明的审稿制度不仅是学术期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鉴别学术成果优劣的有效手段。目前虽然金钱稿、关系稿、人情稿情况得到一定遏制,但仍未完全清除。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不盲从、不依附、不恭维,选出货真质高的文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要积极推进审稿模式改革,推动审稿制度革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让审稿“行进在阳光下”。

 注重编辑队伍的学术专业性、知识广博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打造中国学派、提升学术品质上下功夫。纵观近代以来学术发展史,一门学科、一种学术理论出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往往离不开学术刊物等传播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刊物等传播平台是新观点、新学术、新理论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摇篮”。而如何让新观点、新学术、新理论从众多观点、理论中脱颖而出,并发展成为中国学说,则有赖于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眼光。因此,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关键时刻,学术期刊要注重培养编辑队伍的学术专业性、知识广博性。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学术性极强,对编辑精确把握学术文章的能力要求极高,编辑只有达到某个学科或领域应有的知识体系要求,才能用质疑的、批判的眼光审读稿件,既能做到不盲目、不盲从,又能对论点的正确性、论证的合理性、论据的准确性进行合理质疑;既要弥补文稿的论证缺陷,又要避免稿件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质疑性思维、批判意识不同于吹毛求疵,更不是对作者苛刻,而是编辑在运用专业知识充分把握文稿的基础上,在与作者进行充分交流、讨论之后,提出精准的修改意见。编辑的专业素养,不仅能提升刊物的整体学术品位,更有利于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多、涉及学科种类广,编辑只有在具有广博的文化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在面对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成果时,作出初步判断,分辨出学术品位高、创新性强的文稿,不至于错失优质稿件。

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时间紧、任务重,不仅需要全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学术期刊、学术出版等传播平台积极参与。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学术传播、学术建设的学术责任和文化使命。因此,学术期刊不仅要加强自身品质、品牌建设,积极展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要在支持学术创新、整顿学术风气和强化制度建设上下大功夫,向世界传达我们国家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学术影响力以及舆论引导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该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6日第6版

责任编辑: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