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

2011-04-02   来源:院信息中心   点击量:861
【字体:
    从全国发展的大局看。“十一五”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呈现出良好势头,制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对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东、中、西和东北内部的区域差异仍然较大,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偏大,针对性还不够强。于是,近年来,以明晰区域定位、细化区域政策、规范地区发展走向为特征的新一轮区域布局悄然展开。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设立,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与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连成一线,东部沿海经济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正在调整和完善中。中原地区位于京广、陇海兰新两大经济带主轴的交汇区域,也处于沿海经济带沟通西北内陆地区的关键位置。建设中原经济区,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在于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应看到,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已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占得先机。而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则沿长江向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延伸。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段,也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中原经济区,以完善自沿海向西北延伸的经济带,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另外,从加强区域合作的角度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在技术、资本及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区域之间加强相互协作。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链特征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中原经济区的建立,将为西部的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也为东部地区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正是产业链的这种联系,使得中原经济区可能成为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的倍增器。

    从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看。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依托综合运输主通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为开发重点,加快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培育六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城市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总量最大、交通区位优势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将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另外,从中部各省的区位和战略取向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崛起的过程将是“向外借力”和“内聚生力”相结合的过程。从“向外借力”看,湖南“向南”,一直在向泛珠三角靠拢;江西早已明确要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安徽在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山西在积极接受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从“内聚生力”看,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正在通过打造武汉城市圈,形成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强点。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相对较远,难以接受这些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也难以融入周边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发展态势看,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与相邻省份临近河南省的地区发展水平相近,使命相同,区域合作基础较好,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内生动力较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区域内经济联系、人员交往等日益紧密,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地域毗邻、主体突出、经济互补、联系紧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简介:喻新安,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郑州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