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河南科技创新能力

2011-02-25   来源:《领导参阅》2010年第71期   点击量:1035
【字体: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河南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河南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其中省属科研机构64家,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18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0万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位居中部各省第一位。目前,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已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8年全社会R&D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78.6%;1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在企业的有158家,省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基本都已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600多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居中部六省首位。

    总的来看,河南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从全国来看,河南创新水平依然比较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多年来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排名,河南区域创新水平2007和2008连续两年在全国的排名均为16名。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河南的综合指标低于湖北、安徽和湖南。2008年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如下图所示:

    从图上看,2008年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28.40,而排名第一的江苏综合得分55.63,相差近一倍,说明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这主要是源于政府科技投入少、企业新产品产值少以及技术改造投入少等原因。此外,河南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的能力排名均不高,分别排在19位和22位,而2008年河南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26.52万人,仅低于山东(149.18万人)和广东(126.53万人),远高于北京(34.87万人)和上海(36.03万人),而北京和上海的知识创造水平分别位列第1、2位,这充分说明北京、上海的高层次人才远远高于河南,也远远高于全国;与河南可比性最强的是广东,从专业人才的数量看相差无几,但是广东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均排在全国的第3位,充分说明了广东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充足以及人才的作用能够得到相对充分的发挥。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来推动科技进一步创新。

    一是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北京、上海、广东之所以知识创造能力强,主要是源于有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有许多是海外归国的人才。因此,河南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和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整合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目前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因此,要整合全省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若干个行业性工程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金融支持,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显示,企业创新能力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和北京,同时这几个省市的创新环境也排在全国的前几位;而河南企业的创新能力仅排在第14位。因此,要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四是积极打造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网络体系。目前创新能力最强的江苏省主要得益于依托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都优于某个单一的大城市,包括优于北京、上海等科技资源集中的地区。多个中等规模的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科技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

    五是通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来带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区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区域特色就很难有竞争力和牵引力。河南目前虽然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和影响,但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还需要花大气力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在全面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市场运作,促进河南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注:本文摘自:《领导参阅》2010年第71期,原文题目: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豫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系列文章之八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