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中的河南机遇

2010-12-09   来源:《领导参阅》2010年第66期   点击量:1101
【字体: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国内国际形势,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扩大内需是“十二五”规划的灵魂,深入研究扩大内需战略,探寻河南的机遇,对于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转型:河南的机遇在哪里

    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型改变了河南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也为河南下一轮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

    1.发展模式由外向型转向内需型,河南由配角变为主角

    自2007年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几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巨大影响。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数据,中国经济增速从2001年的8.3%,到2007年冲高到13%,增量部分的超60%来自出口拉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艰难“保八”,产生拖累作用的也正是立时冷冻的出口。接下来的五年,外需将长期低迷,从外需转向内需,将是必然选择。基于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扩大内需列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任务之首。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不沿边不靠海,三十年来,在发展对外经济方面沦为配角。2009年,河南出口总值仅73.46亿美元,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1个百分点。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使河南看到了经济腾飞的曙光。基于巨大的市场空间、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河南将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主战场,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必将成为国家新一轮发展的主角。

    2.发展重点由东部转向中西部,河南由后方变为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东、中、西部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中西部地区则主要生产原材料,成为经济发展的腹地和后方。东、中、西部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3%、29.06%和20.63%,到2007年分别为59.27%、23.36%和17.37%,东部地区的比重不断上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外需不振所导致的出口大幅下降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基于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扩大内需战略,我国经济发展重点开始了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在这个背景下,河南站到了国家战略的最前沿。作为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河南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桥头堡。近年来,河南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城镇化不断加快,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生力军,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前沿。

    3.发展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河南人口劣势变为市场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是政府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为应对危机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投资的首要动力地位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半年,我国投资贡献率上升到59.1%,显示出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十分明显。但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这种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构建消费大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长期以来,人口多一直是河南的劣势,然而,在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人口多就意味着消费市场潜力大,人口劣势就转化为市场优势。以人口规模来讲,河南这1亿人,就是一个天生庞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能把这个内需市场激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惊人的,对于实现中原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扩大内需:河南大有可为

    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发展方针的重大转型,意味着中央把下一轮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中西部。作为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桥头堡,河南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河南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力争成为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1.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照此匡算,2015年河南达到中部崛起规划确定的48%的城镇化率,这期间将带动1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净增6800亿元消费支出。“十二五”期间,河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一要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要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要解决好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完善宅基地与承包地合理流转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三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投资消费能力。

    2.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的根本前提。为此,必须下大力解决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问题。一是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立均衡共享模式,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结合部门特点和行业特性,建立健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的机制。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条腿”走路,鼓励以创业带就业,以创新的思维开辟就业渠道,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在保障就业、保障增收、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内需的增长和提升。三是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3.着力优化消费环境

    2009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省居民消费有望出现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一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推动城市商业网络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二是改善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加快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家电、汽车等下乡工作。三是规范发展消费信贷。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增强其对民众消费的支持力度,激发中低收入阶层购买能力。

    4.着力稳定市场物价

    稳定市场物价是保持消费信心的重要环节。去年以来,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物价涨幅虽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但在一些行业物价居高不下的问题相当严重。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平抑市场物价,特别是增加各类居民生活品的市场投放,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加强对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食品价格的监测,多方面刺激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扩大内需政策在价格上的反映,及时跟踪和关注CPI、PPI和资源类产品、原材料的价格走势,科学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协调发展。

    5.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的根本之道。当前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诚信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落实好各项相关政策,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教育公平和住房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免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方面配套政策的制定,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产品,减轻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降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风险预期,真正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6.着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十二五”时期,既要使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一要充分用好政府投资。“十二五”期间,要确保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二要坚持有保有压,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三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消除民间资本准入的体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课题组组长:张  锐    林宪斋

    副  组  长:喻新安

    执      笔:唐晓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