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体会

2010-12-09   点击量:1051
【字体:
    《建议》首次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单列为十二个大标题之一。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用较大篇幅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几个方面,对文化定位及其意义、文化创新着力点、文化发展路径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今后五年或更长时期内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将文化定位提高到崭新的高度

    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功能定位有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建议》一改以往将文化置于从属于社会建设的状况,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将繁荣发展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1)将文化定位为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要素。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一命题后,《建议》将文化的这一定位写进了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并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不仅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而且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是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落脚点放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这次的《建议》则改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单从表述上看更宏观、更全面、更大气,从实质上看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性。《建议》还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对如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出了一整套清晰思路和具体要求。

    (3)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内以年均15%~20%的速度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议》明确提出,要通过“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样,“文化产业”从概念引入、理论界探讨、政府决策、产业兴起,最后上升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2.对全民族文明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议》“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1)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对社会心态培育的积极作用。《建议》从建设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等角度,归纳了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又从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提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主要方式。并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将落脚点放在“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力就不言自明。

    (2)着重分析个人品德对社会风气形成的叠加效应。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要求“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 并以此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这与以前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相比,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分析更加深刻到位,并更具可操作性。

    (3)突出强调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议》针对当前网络、书籍等文化传媒的一些低俗化内容泛滥,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提出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并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综合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良好氛围,为青年一代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着力点

    《建议》针对我国当前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并对文化创新的着力点做了扼要的阐述。

    (1)文化创新以重在为民为出发点。当前,我国文化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比重明显上升,精神文化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建议》提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传播和生产方式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2)文化创新以文化精品生产为目标。《建议》从“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等几个方面,提出要打造“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就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文化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重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工程。过去讲社会科学只讲“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次却明确提出通过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等创新来实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讲,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鞭策。

    (4)文化创新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仅能够解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制度约束,而且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协调机制。《建议》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就给文化体制改革赋予新的内涵,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4.对文化经营管理方式做出新的调整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管理是关键。《建议》在对以往文化领域的经营管理方式继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1)强调文化基层队伍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基层队伍建设是关键,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都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建议》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基层文化人才缺乏,基层文化队伍良莠不齐等现象,着重强调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这对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议》一改过去“加强文物保护”的一贯提法,首次提出要扶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3)转变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与“十一五”规划相比较,《建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建议》则重点强调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这里重点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和完善的正常保障,而且是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相关要求的修正和补充。

    (4)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就是以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发展的方式,将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模式。这既是对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对今后相当时期内发展先进文化和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本部分执笔:唐金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