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星:从“往外走”到“归去来”

2018-12-07   作者:陈明星   点击量:1101
【字体:

主要内容:

“农民工”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几乎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全程,他们既是40年光辉历程的见证者,也是缔造40年辉煌的重要参与者。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一直以省外转移为主,直到2011年,省内转移人数才首次超过省外输出人数,这既标志着全省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根本性转变,也加速了全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更有力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民工潮”波澜壮阔

从133万到2939万,跨度近40年,增长21.1倍,年均增长71.9万。

这是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在1978—2017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见证。

“民工潮”引致每年逾月不退的“春运潮”。

当时曾流行一种说法——哪里有劳务市场,哪里就有河南人。

潮起潮涌的“民工潮”,既成就了个人“走出去”开阔视野、脱贫致富的梦想,也为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建设等城市发展深深地打上了“河南民工”的烙印,更成就了在国际上圈粉无数的“MadeinChina”商品,劳务经济也成为不少地方的亮丽名片。

劳务品牌璀璨夺目

在各行各业都闪耀着河南劳务品牌的光彩。

这些劳务品牌的背后,除了“亲戚拉亲戚、朋友帮朋友”的传统情感纽带及自身吃苦耐劳外,还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服务密不可分。

劳务品牌的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河南劳务的竞争力,使河南省由劳务输出大省向劳务输出强省转变,也促使千千万万农民在打工之路上接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摒弃“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思想,实现传统农民从心理到身份的蜕变,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动力之源。

从“候鸟”到“归鸟”

2008年,对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受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开始开工不足,河南300万农民工大军提前返乡。

从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到此时的“群凤归巢”,统计数据反映得更为精准。2011年成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标志性拐点的年份。这一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268万人,同比新增126万人;省外输出1197万人;实现省内转移人数首次超过省外劳务输出人数。此后,全省农村劳动力继续延续回流态势,意味着全省农民工的净回流已成常态。

从劳务经济到回归经济

与个体的变迁相似,顺应劳动力转移的新常态,不少区域也着力促进劳务经济向回归经济的飞跃。

在省级层面,河南也着力优化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

40年来,从“往外走”到“归去来”,变化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也是“刘易斯拐点”下人口红利的流动方向,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日渐松动,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生活状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扶贫车间、巧媳妇工程等产业扶贫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都在激荡着这些变化的发酵过程。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相应摘编整理,如需阅读原文,请至《河南日报》2018年12月7日第06版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