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哲: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六场)的发言
2018-12-06   作者:王承哲   点击量:2794
【字体:

编者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20日,省委宣传部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六场),来自全省社科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研究员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王承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息息相关,从古到今一直得益于自然的哺育,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自然也在随之变化着。资本主义不顾自然规律,只求自我的经济发展,看似是一种进步,以自然为代价发展的经济,实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以长远的利益来看,自然的破坏必然会使整个系统发生紊乱,自我调节的能力使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代人完事就结束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后代需要生存与发展,不能只顾当代,断送了后代的生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必然要遵循马克思关于自然的发展规律,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关注的是认识世界,但是最关键的是改变世界。人类不能只是简单去认识世界的面貌,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必然是要去做一些改变,把它打造成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不是简简单单的能生存就好,而是要能够生存的更好,更加的舒服。人最初的时候需要解决温饱的问题,首要的是生理需求,只有等到我们的温饱得到了解决,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就会产生对精神方面的追求。

马克思总结历史、把握当下和预测未来,对自然全方位的了解将自然分为了两类,将人类目前尚未完全认识的一部分自然叫做“自在自然”,把另外一部分称作“人化自然”。整个自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备的系统,那么将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多了则另外一部份就会减少。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生产工具的提升,生产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就加快了人化自然的脚步。人化自然的这部分逐渐增加,自在自然逐渐减少。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也在改变着自然,使自然更加的适合人的生存。马克思也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和自觉的活动,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能动性,人的合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自然虽是无意识、无目的、无自觉,与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是自然在历史的演进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是客观的,是自然所特有的规律,人与自然的交涉中必须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不然自然这个整体的系统就会发生紊乱,造成对人类的伤害。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在大自然的面前必须辩证的看,人类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自觉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着自然,但也不是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和无节制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人类解决了以前许多的未解之谜,也给予了征服自然的能力,自然在人类的面前从不可知的神变成了可知的物质。在古代无法解释自然所发生的有些事情时,人类总会认为,自然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无知,干什么都不行的;在现今一切的水平都提高了,对待自然的认识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般繁多,人类开始陶醉于对自然界的一次次的征服,胜利的头脑冲昏了头,认为人类的能力是万能的,破坏了自然的发展规律。以上两种错误的观点都是马克思所批评的,人与自然是和谐辩证的统一,人类的能力不是什么万能的,也不是什么万万不能的。要用辩证的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未来的道路才能走的顺畅无阻。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也就是说,互相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共同一起构成整个世界,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的作用,自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赋予了我们一切,我们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待大自然,使大自然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千秋万代。

十九大都已提出人与自然应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保护自然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从这也可以知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去办;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拿整体思维来思考问题;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把自然放在首位,处理好人与之间的关系。

三、加快建设美丽河南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美丽河南建设。建设美丽河南,关系到亿万中原人民的福祉关乎河南未来长远发展大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美丽河南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要推进空间结构绿色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要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推动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河南建设作贡献。

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

(《河南日报》2018年12月05日第06版理论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报道,详见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8-12/05/content_301832.htm)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