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2018-07-02   来源:《河南日报》2018年6月30日 理论版   点击量:4199
【字体: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准确研判和重大部署。在这个过程中,推进乡村振兴要特别注重处理好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六项重点任务之一。两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内涵有哪些,以及如何从机制上保障、促进融合发展?为此,我们特请专家一一解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讲是相辅相成、互动联动的关系,我们应从更深层次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科学把握,从而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农产品不仅是城镇人口的最基本生活资料,也是轻工业维持生产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新城镇化的质量将不会高,也难以实现健康发展,也不能使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农产品为城镇人口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为轻工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人口就会因为缺衣少食无法在城镇中生存下来,轻工业就不能为居民提供更充分的生活资料,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大对乡村的倾斜,投入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乡村的环境条件,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的生产效率,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入城镇化的时代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具有进城成为市民的“原始积累”,可以在城镇定居下来;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将有效地保障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的生活需要,并保障相应的工业生产及其转型升级的原料需求,由此可见,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也是第一推力。

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承载,工业化为城镇化人口提供就业,正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拉动乡村走向繁荣。

城镇如火如荼的基础社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了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工业的发展及其转型升级搭建了更加完备的平台和载体,为日益扩大的城镇化人口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同时,城镇良好的公共服务也使得他们愿意并定居下来成为市民。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也为城镇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随着愈来愈多的农业人口转向城镇定居和生活,农业人口相对愈来愈少,原本细分小块化的土地资源才可以集中连片化,大型农业机械有了更好施展的空间,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才可以有效推进,农业效率越来越高,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政府有更多财力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两者互促共进

不管是从理论上看,抑或是从世界发展史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而且也必然是互促共进、协调同步的,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的基础在于同步,也只有同步才可以协调,二者的同步协调形成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合力和强大动力。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看,二者都是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反之,农村将不能获得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成为“一潭死水”,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

就目前看,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最大症结恰恰在于:二者发展的不同步不协调,核心问题则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滞后于城镇化。所以,科学处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关键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及路径,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⑩4


责任编辑: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