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三大障碍,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

2022-04-25   来源:《科技日报》(2022年04月25日 第08版 理论版)   作者:石涛   点击量:2836
【字体:

种业安全,是事关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事关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工程。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安全,是事关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事关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工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筑牢种业安全根基面临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种源“卡脖子”等问题依然存在,科技筑牢种业安全根基还面临三大障碍。

首先,研发投入有差距。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只有0.7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财政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所有行业平均2.14%的投入强度,种业科技投入缺口更大,难以适应新时代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新要求。我国种业企业多而不强,地域性“小舢板”多、全球领先“大航母”少,客观上拉大了我国在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距离。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有堵点。高校、科研院所等种业科技研发主力,绩效考核“重论文数量,轻成果应用性、实用性、推广性价值”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导致我国种业低水平、实质性派生品种多,新品种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同时,科技人员流动困难,政产学研合作相对零散,院企间“玻璃门”并未有效打破,从而拉低了种质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效率。

最后,种业保护创新有弱项。当前,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我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滞后,存在品种权保护范围窄、原始育种创新有效激励难、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引进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种业原创性、前瞻性创新。同时,种业科研资源分散,种质资源散落在不同科研单位及企业,缺乏系统性种质资源库、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难以形成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多措并举打赢种业翻身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们要锚定科技自立自强,打好种业翻身仗,筑牢种业安全的科技根基。

第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实现种业科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题中之义。要充分集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粮集团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卡脖子”技术无缝式协同攻关体,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载体,以大联合大协作模式,优先攻关种质资源和育种“卡脖子”难题,疏通种业自立自强的堵点。

第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提高种业研发投入强度。政府需提高种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可建立国家种业大基金+种业财政专项基金+种业银团联合体+财税优惠等一体化的国家种业振兴财政金融体系,重点支持基础性、原创性、关键性技术研发,为种业振兴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尤其是,通过政府种业引导基金及事后财税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种质研发投入比重,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高水平制种、繁种、育种基地,打造世界级种业龙头企业。

第三,顺畅成果转化渠道。要建立需求导向的企业为主的创新协同体,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及技术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贡献比例分配机制,引导种业科技成果和人才在种业院企间双向有序流动,鼓励院企共建国家级平台,实现院企种业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同发展,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深度推进种业科技领域“破五唯”,注重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离岗创业返岗的重要评价指标,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保护多重种质资源。要尽早出台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施办法,确立派生品种检测技术标准,完善品种认定、复审及所有人权益保护制度等,加大审定品种撤销力度,减少同质化品种,为种业科技自主创新、高水平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好国内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机遇,以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畜禽水产资源保护场(区)为重点,完善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与分类分区保护机制,制定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施方案,重点引进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的优异种质资源,收集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大数据中心,补齐创新链短板。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科技日报》(2022年04月25日 第08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