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

2020-12-09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2月09日 06版 理论版)   作者:王建国   点击量:3741
【字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明确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平台、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

加快建设郑州洛阳都市圈,打造城镇化的空间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核心,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成为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式。

“十四五”时期,推进郑州都市圈发展,要紧扣现代化都市圈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特征,准确把握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六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快速通畅交通体系,树立全通勤时间理念,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和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为目标,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二是统筹产业体系,树立分工协作理念,以优化细化产业分工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城市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链式发展和特色化发展。三是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树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以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重点推进大都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文化等一体化同城化联通互认,有效缩小公共服务圈层落差。四是共建共治生态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绿廊”“绿环”“绿心”建设为重点,强化大都市圈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共建山清水秀美丽宜居都市圈。五是融合发展城乡体系,树立协调共生理念,强化郑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突出次级中心城市特色功能,增强县级城市和产业新城专业化功能,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构筑“一主、四副、多点”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体系。六是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树立自由流动理念,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营造统一开放、标准互认、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洛阳都市圈要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国内一流、洛阳特色,高标准启动规划建设。以复合型交通廊道为轴带,着力优化中心城区发展,强化组团发展。强力推动洛阳与济源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与周边三门峡、平顶山的联动发展。构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以黄河生态文化经济带和洛阳—渑池—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洛阳—汝州—平顶山发展轴为支撑,以区域发展极核圈、若干产业紧密圈、黄河—伏牛山—太行山—王屋山生态圈为载体的总体空间格局。同时,促进协同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利共惠、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不断开创都市圈一体联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做大做强郑州洛阳主副中心城市,昂起城镇化的龙头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全国七大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承担了河南城镇化的主要任务。郑州“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一要以外延扩容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扩大郑州城区规模,以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扩容市场;同时加快推进郑汴同城化发展步伐。二是以优化空间完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的定位,确定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工,优化城市的发展布局,同时加强老城区更新改造,促进与新城区协调发展。三是以加快发展新产业扩张经济总量,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促进“四新”经济快速发展,扩张经济总量。四是以改革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五是按照“抓小抓早、巩固提升、严防反弹”的要求,以协同化、精细化、服务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展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面貌、新形象、新气质。六是以打造地标塑造城市形象,规划城市天际线,新建高层建筑与千玺大厦、中原福塔等制高点共同传递层次感;沿新区湖面开辟绿化空间,控制滨湖建筑密度,保持各层次良好通视性;优化老城区,突出体量与形态独特的地标文化建筑,注重城市文脉传承延续。七是以中原文化精髓彰显城市精神,坚持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塑造昂扬向上、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包容发展的郑州精神。

洛阳要优化“一中心六组团”空间布局,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向特大城市迈进,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发展;加快打通南北向高铁通道,拓展洛阳机场集疏功能,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同时要发挥制造、科技、文化、生态优势,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中西部制造研发中心、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夯实城镇化的基底

县域是城镇化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城镇化的推力源。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人口大省,县域面积占近90%、常住人口占3/4、经济总量占2/3。加快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释放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夯实全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为此,一要精准施策。围绕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历史文化、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要素,在对全省县域进行一般成片分类和特殊个性识别“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精准有用,甚至更具差别化、个性化的政策措施,更加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以特培优。即围绕自身特色优势确立相对独有的主导产业、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形成相对独特的发展模式,以突出特色厚植县域传统优势、培育新的发展优势、铸就核心竞争优势,力避产业的同质化、同构化,尽可能形成“一县一业一特一优”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县域城镇化提供强力支撑。三要“强弱补短”。就是要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倡导先进的地域特色文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2月09日 06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