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

2020-0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5月28日)   作者:郭小燕   点击量:2159
【字体: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六保”,粮食能源安全即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报告同时提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中央对当前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和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做出的准确判断,充分凸显了中央长期以来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当前,受全球疫情冲击,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充满不确定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准确研判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

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农业价值链,需密切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变化,准确研判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防范可能带来的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粮食危机,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失衡,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飙升,尤其是一些依靠粮食进口的非洲国家,处于短期的粮食恐慌甚至社会动荡的失控状态。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粮食更加凸显出其战略物资的本质,俄罗斯、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多个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致使全球粮价上涨,再次加剧全球粮食危机恐慌。从整体上看,目前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与我国贸易关联程度相对较小,对我国短期的粮食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必须保持警惕,注意防范对我国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可能带来的冲击。

理性看待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中国人民不仅养活了自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疫情大考充分彰显了我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新战略的远见,也表明我们有决心、有能力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国际粮食形势复杂多变,而我国粮食竞争能力有待提高:耕地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水资源约束突出;粮食生产成本偏高,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着力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务必将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确保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夯实粮田高产稳产基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推动藏粮于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尤其是在今年全国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高于往年的情况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抗灾夺丰收,制定有力的应急预案,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粮食集成技术推广,以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机转型升级为两翼推进“藏粮于技”。

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保护主产区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提高粮食生产者补贴标准。坚持实施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粮食收购价格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背景下,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优质优价政策,促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升。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范围,让更多粮食生产者享受到保险的兜底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5月28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