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商报》、映象网、《河南科技报》等多家媒体热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出版暨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研讨会

2018-03-30   来源:文献信息中心   点击量:1437
【字体: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月30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以下简称“《图录》”)出版暨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研讨会在我院院召开。来自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郑州大学、省社科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研讨会的召开引起了地方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以下根据媒体报道内容编写。

《河南商报》以“这事一出,河南离文化强省又近一步,看看是啥?”为标题,全程报道了座谈会。报道中提出了,从“文化资源大省”升级为“文化强省”,河南该如何行动?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河南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自信?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在这次研讨会上就可以找到。正如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周立在致辞时称,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把中原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中原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和文化生产力,全面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图录》的出版问世是省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馆藏的大批珍贵善本古籍活化利用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也为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河南应该有文化自信。编撰、出版《图录》,对于河南来说,意味着什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文化使命。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河南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才能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更强大的精神支撑。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善本图录》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素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的美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任到重远。”。

郑州大学原副校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崔慕岳称,此次省社科院出版的《图录》共收录了100多种善本古籍,其中60多种也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这说明省社科院馆藏古籍的质量、价值都非常高。“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这句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崔慕岳称,这冲这一点,全省134所高校都应该向省社科院学习、借鉴。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睹乔木而思故乡,考文献而爱旧邦”,周立在致辞中称,对于古籍的保护,除了要将之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整理和修复,更要活化利用。如果将古籍整理完成后只是一味束之高阁,古籍中的知识和思想不能为今人所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大损失。

那么,如何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呢?

周立在致辞中说,最近这几年在电视里很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就可以借鉴,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而不冷”,受到了众人追捧。这说明传统文化资源正在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怎么做才能让这些“文物”活起来?

周立认为,首先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之中,2017年2月,国家图书馆与多座省级图书馆联合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古籍的数字化利用符合当前互联网社会的信息传播环境,有助于公众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库中查找信息,提高古籍资源的利用率,也有益于长久性的资源保存。

其次,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让古籍文献活起来,离不开主流媒体、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要充分借助各类媒体、利用 重要时机、重要公共场所,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最广泛发挥古籍文献的文化价值。

第三,则要加强古籍文献的交流互鉴。一方面要加强各地、各图书馆之间藏品、展览、研究等相互间的交流,切实解决古籍文献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沿线各文明古国在古籍资源、古籍保护利用先进经验之 间的交流,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宏伟目标,要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把中原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中原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和文化生产力,全面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图录》的出版问世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馆藏的大批珍贵善本古籍活化利用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也为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责任编辑:赵戈